从师心得

从师心得

吾师郑家本,系我兄长,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医技娴熟。我长期跟师于他学习岐黄之术,特别是近三年(1996年7月~1999年6月),耳濡目染,如沐春风。

吾师在长达40余年的医学实践中,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不仅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经典,而且对《温病条辨》《温热论》《温疫论》等亦有深入研究。他在临床中常常指导我结合临床复习中医经典理论。三年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在吾师的指导下,重点钻研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15部古典医籍,此举大大提高了我的中医理论水平。我的读经心得《伤寒论止痛诸法》一文正在形成之中。

在三年的跟师学习中,我不仅掌握了内、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还学会了导师诊治疑难重病的独到经验。例如:

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很高,教材多以肝郁气滞、虚寒、饮食停聚等辨证论治,显得辨证复杂、难以掌握。吾师自拟合方“三散”(四逆散、金铃子散、失笑散)加虎杖、白花蛇舌草,专方专病,三年共治1000余例胃炎患者,效果良好,一般疗程在15天左右。

乙型肝炎是当今的多发病,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乙肝病毒转阴的方法。吾师运用疏肝解毒、益气和胃、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大量乙肝患者,疗程一般在3个月左右,效果明显。如张某,男,42岁,干部,患乙肝两年,现查HBsAg1∶32。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具以下处方:柴胡、枳实、赤白芍、甘草、酒大黄、白花蛇舌草、虎杖、土茯苓、丹参、白术、蚕沙、泽兰。每日1剂,经两月余,患者乙肝病毒转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泌尿系统结石、肝胆结石的发病率逐步上升。绞痛发作时属急重症,患者疼痛难忍,反复发作,而一般的治疗效果不佳。吾师自拟“昆海排石汤”,广泛用于各种结石,其疗程短、疗效高、费用低,深受广大患者好评。我在三年的跟师诊务中,诊治结石病250余例,肾结石疗程为25~30天,膀胱及输尿管结石疗程为15~20天,胆结石疗程为45~60天。根据老师的经验,我将原方中加入炮穿山甲这一软坚之品,大大提高了疗效。

治疗痛证是吾师的看家本领。他认为,疼痛一症,不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诸痛属心”等病机。故辨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使纷繁复杂的痛证条理分明,易于把握:一是辨痛性,即辨别疼痛的性质,包括寒热、虚实、血瘀、痰饮、气滞等;二是辨痛觉,即疼痛的感觉,属刺痛、灼痛、闷痛、酸痛、胀痛、切割痛、钝痛等;三是辨痛位,即疼痛的位置,先分头部、内脏、四肢、躯干,头部又分前额、偏头、顶部、颈部,内脏又分心肺、肝胆、胃肠、盆腔……痛证的治疗大法是祛风止痛、缓急止痛、祛瘀止痛、泻下止痛等,如此,往往药到痛减、事半功倍。在吾师的指导下,我采用以上“疼痛辨证三法”,系统研究出专方专病的临床体会,如头痛选用川芎茶调散加全虫,胸痛选用小陷胸汤加冠心Ⅱ号,上腹痛选用“三散”,下腹痛选用少腹逐瘀汤加水蛭,四肢痛选用活络效灵丹,腰背痛选用肾着汤,结石痛选用昆海排石汤,痛经选用四物汤加失笑散,等等,治疗效果非同一般。在治疗痛证时,吾师特别擅长运用虫类药,如水蛭、蜈蚣、全蝎等,有如画龙点睛之笔。

妇科炎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不易根治。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500余例妇科炎症,总有效率达86.2%。如患者刘某,女,农民,42岁,月经周期紊乱,白带色黄而臭,外阴瘙痒,气短乏力,经妇科检查诊断为阴道炎。处方:玄参、金银花、当归、甘草、土茯苓、虎杖、知母、地肤子、蛇床子、琥珀。10剂。再诊:患者阴痒止,白带减少。守前方5剂而愈。妇科崩漏是妇科危重症之一,常常出血不止,险情丛生。吾师认为,此病多为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所致,自拟“滋水清火止崩汤”治疗青春期崩漏、中年崩漏、老妇崩漏,效果非常理想。我总结后所撰《郑家本拟滋水清火止崩汤治疗血崩经验》载于《中国中医急症》1999年第2期。

小儿高热是儿科急重症,吾师擅长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救治急重症。如用大黄釜底抽薪治疗小儿传染病高热,其经验总结由我和陈晓霞撰文,刊载于《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第3期。又如用升降散(大黄、姜黄、僵蚕、蝉衣)治疗小儿出疹性疾患,疗效十分显著。我依据导师的经验,将升降散广泛用于儿科出疹性疾患、外感、病毒性感染、小儿高热等,并配以水牛角、钩藤,退热解痉的效果更佳。

吾师处方用药,既得益于经方,如麻杏石甘汤、四逆散、桂枝汤等;又喜用时方,如达原饮、三仁汤、普济消毒饮;还擅长运用验方,如四妙勇安汤、活络效灵丹、失笑散、升降散等;更注重选用新方,如冠心Ⅱ号、降压汤、阑尾炎方等各类型方剂。导师特别注意总结临床经验,创立了一批效果特异的自拟方,如“昆海排石汤”治结石,“滋水清火止崩汤”治崩漏,“乳痈方”治乳腺炎,等等。吾师用药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轻重适当”为其特征,对大黄、三七、虎杖、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水蛭、海藻配甘草等,有独特的理解和疗效。一般药用量为3~10g,一些关键药用量达30~100g。正如前人所云“有是症,用是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