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唯物论——《黄帝内经》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存在。”对于世界的物质性,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了认识。《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种类繁多的事物有一个共同的性质——由“气”构成。
在《黄帝内经》看来,气的种类亦是多种多样的,在自然界有天气、地气、风气、寒气、暑气、湿气、燥气、火气……在人体有营气、卫气、心气、肺气、胆气……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阳气和阴气两大类。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之间由于阴阳二气运动的结果,造成万物丛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做了更为深刻的论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不难看出,《黄帝内经》的作者把“气”看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那么,气的本质是什么呢?
东汉经学家何休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气之始也。”《黄帝内经》的作者和中国古代其他朴素唯物论者一样,将“气”认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极小的组成万物的物质颗粒。应当指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两千多年前,人们还不可能对世界的物质性做出科学的结论,能提出“气”是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在当时来讲无疑是进步的。正如李达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中说:“他们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在人类认识的万里长征中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人既然是世间的物质之一,必然也是由气构成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张介宾在《类经》中说:“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进而言之,人是由“精气”构成的。“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构成人体,后天之精(气)来源于水谷,营养周身,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黄帝内经》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不是僵死不动,而是无时无刻无不运动着;且由于这种运动,导致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气的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作用。《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又云“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在人体表现为“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是由于气的阳升、阴降的不断运行,使人的气、血、津、液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人体的血液循环、正常的呼吸、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液的代谢等,均与气的升降有直接关系。故一旦气的升降失调,则出现各种病态。《素问·举痛论》中“百病生于气也”即指此而言。
一切唯物主义的学派,总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黄帝内经》的作者也初步认识到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
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的能源都来自于机体,来自于由“精”构成的生命物质。故《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成于先天,但需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故《灵枢·平人绝谷》又载:“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这里的“神”是指人体的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是人的机体的本源态势。而精神活动(即哲学上的意识),则是形式。
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指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而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黄帝内经》也有类似的认识,如认为精神活动是外界物质在人体的反映,并认为一切精神活动(包括思维)都归心所主。“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何为“任物”?任物即接受事物并进行分析,亦即主持神明而司思维活动的意思。这就明确指出了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人的心(中医学中“心”的功能包括西医学的大脑功能)对外界事物观察分析的结果。
《黄帝内经》在肯定形体和精神是从属关系的同时,还强调精神意识对形体的反作用。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异常是内伤疾病的病因之一,如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使脏腑升降功能紊乱,而致疾病的发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说明情志因素影响人的心,而致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