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指导实践 辨证关键在脏腑
中医学在数千年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医疗实践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各种疾病的规律,逐步形成了八纲、脏腑、经络、六经、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等丰富多彩的辨证方法。它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辨证体系。然而,众多的辨证方法是否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辨证的关键是什么?各种辨证方法与它的关系如何?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家本先生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不断在临床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家本先生提出的“辨证关键在脏腑”的思想,一直贯穿其理论和实践的全过程,形成了他的理论基础之一。
王清任说:“夫业医者,先明脏腑。”中医的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以五脏为核心,外连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经络、皮毛脉肉筋骨,互相关联,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秦伯未基于“司外揣内”提出“所有病证……都是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反映”。家本先生说:“无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都是脏腑经络发生病理改变,然后才出现临床症状,辨证方言之有物”。由此可见,各种辨证方法,都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改变为辨证的物质基础。
再从各种辨证方法看,它们最终都落实到脏腑上,而未闻有何种辨证方法离开脏腑而立论,故曰:辨证关键在脏腑!剖析各辨证方法与脏腑的关系,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得以证实。
六经辨证,是辨析外感疾病和杂病的方法。它是根据六经分属相应脏腑的关系,来寻求其累及所系脏腑。例如,太阳病主要反映膀胱的病变,部分太阳表证反映肺的病变;阳明病主要反映胃与大肠的病变;少阳病主要反映胆的病变;太阴病多属脾的病变;少阴病多属心、肾病变;厥阴病多属肝病的病变。由此得出,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主,三阴病证主五脏病变。显然,六经辨证实质是落实到脏腑经络病变之上。正如刘渡舟所说:“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可见六经病证未离开脏腑经络而立论。
卫气营血辨证,填补了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不难看出,所谓卫分证,病变在肺;气分证,病变在胸膈、脾、胃、胆、肠;营分证,病变在心包与心;血分证,病变在心及血脉。虽曰卫气营血辨证,仍未离开脏腑而立论。
三焦辨证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着重阐述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吴鞠通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中焦、脾与胃……下焦,肝与肾。”显见,上焦主肺、心包病变,中焦主脾、胃病变,下焦主肝、肾病变。三焦辨证还是以脏腑而立论。
气血津液辨证,是脏腑辨证的补充。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脏腑功能活动,而脏腑功能活动又是以它作为物质基础。故脏腑病理改变,必然要导致气血津液的紊乱;反之亦然。此足以说明气血津液辨证亦未离开脏腑立论。
经络辨证,《灵枢》载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既是病邪传入脏腑的路径,又是脏腑病理反映与体表的通路。因此,通过患者体表的症状,可辨出其属何经、何脏、何腑的病变,它直接以脏腑立论。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然而,它只能反映疾病大致的性质和发展的总趋势,对确切的病位则无法辨出。例如八纲辨证的表寒、里热、阴虚、阳虚证,但属何脏、何腑?还不清楚,因此不能视为一个完整的“证”,更不能作为论治依据。只有与脏腑辨证结合,才能具体辨出如风寒犯肺、胃热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方可作为论治依据的“证”。
脏腑辨证,建立在藏象学说基础之上。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用以推求病因,明确病位、病理、正邪盛衰的辨证方法。当然,它不能取代其他辨证方法,而应根据外感或内伤疾病的不同,有机结合其他辨证而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不论何种辨证方法,最终都体现到具体脏腑之上,从而明晓脏腑的病理改变。因而,家本先生特别强调:中医的辨证关键在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