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养生之道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因此说:睡眠的养生之道是值得了解和重视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査,全球有27%的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老年人失眠率更高。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动作不协调等诸多症状,若长期失眠则会出现记忆力、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等诸多的不良后果。目前,失眠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甚至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体潜在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十分重视睡眠养生。民间早有“不觅仙方觅睡方”的谚语。我国古代医家称睡眠为“养生之要务”,现代医学家称睡眠是“自然康复剂”。莎士比亚曾把睡眠比作是“生命筵席上的滋补品”,鲁迅亦称睡眠是“最好的营养品”。可见古今人们对睡眠的高度重视。
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更加证实了中医学传统睡眠养生的科学性。有研究证实:睡眠过程不仅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休息状态,还是人体很多系统积极工作的过程。人体的新陈代谢,白天分解大于合成,以耗散为主;夜间合成大于分解,以聚能为主。夜间合成是为人体储备能量,以供白天利用;同时,还要将白天代谢的残余废物加以处理,供大脑皮层细胞得以代偿性补给,使四肢百骸、肌肉、筋脉得以舒张,消除疲劳,此时自我免疫系统、自我康复系统都在进行大量的积极调整、修复。由此可见,充足的睡眠之后,人们便会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体力倍增,某些小病也会不药而愈。
我们必须明白,睡眠养生有不少学问。首先要养成定时睡眠和定时起床的良好习惯,居室环境要安静,温度要适宜,空气要流通,室内光线不宜太强,最好关灯睡眠。床上用品要适宜,被褥要软柔舒适,经常晾晒,勤拆勤洗。睡眠时心态要平静,切忌忧虑恼怒,要做到恬淡虚无,心神安定。注意睡眠前少吃饮食,晩餐不要吃得太晩、太饱,否则不易入睡,即使入睡也不能熟睡,中医有句名言“胃不和,夜不寐”就是指此而言。睡前不宜饮咖啡、浓茶或含有兴奋剂的药物,以免引起大脑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睡前可喝牛奶、豆浆,有安神镇静的功效;喝点白开水,达到稀释血液的作用,以防血液滞缓引起阻塞。临睡前避免看刺激性强的影视片、听噪声大的音乐,临睡前不要进行跑步、打球等剧烈活动,以免使交感神经兴奋,脏腑代谢率增强而不易入眠。睡前散步30~60分钟,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睡前刷牙、洗脸并用热水泡脚,并按摩涌泉穴,具有疏肝明目、安神入眠之效。睡眠时最好取右侧卧位,这既可使全身骨骼肌肉都充分放松,又可使劳累一天的各个器官得到很好的休息,还可避免右肺和纵隔对心脏的压迫。切忌张口睡眠,以免肺受冷、热空气和灰尘等的刺激,有损健康。蒙头、手压胸前睡眠,既睡不安稳又影响空气的交换而形成缺氧状态,使第二天头昏脑涨,凡此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由于地球轴心为南北,东西向旋转,故睡眠时头朝东与地球旋转方向恰好一致,身体得以放松,使人感到舒适而充分地睡眠。
还要坚持睡“子午觉”,提高休息睡眠的质量。何为“子午觉”呢?就是“子觉”和“午觉”。“子觉”是指子时23时到凌晨1时的两小时,此时是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这段时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是指午时即中午11时至13时的两小时,这段时间也是阴阳交接之时,称为“合阳”,是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此时养阳最好。所以说:午休也是很好的睡眠养生,但午睡不宜过久,以免影响晚间睡眠。特别是老年人,随着能量和体力的减弱和衰退,不仅要保证睡眠时间,更应讲究睡眠质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充足酣甜的睡眠是健康长寿的根基所在。因此,敬请诸君笃行睡眠养生之道!
——本文系家本先生的养生讲座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