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三代精髓 弘扬家学渊源
郑氏中医世家,悬壶济世百年,家学源远流长。其祖师爷郑钦安(家本先生之曾祖)是著名伤寒学家;师爷郑仲宾(家本先生之祖父)师从于钦安先生,“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奠基人;师父郑惠伯(家本先生之伯父)师从于仲宾先生,“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创始人。他们三代均为著名中医,流芳千古!
家本先生系郑氏一脉相承,嫡传第四代著名中医,幼承庭训,累承家学数十年,对祖宗三代百年的宝贵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特别是对“夔门郑氏温病流派”的精髓更是刻苦研习,探究渊源,并能在常年实践中开拓创新,丰富发展。迄今为止,硕果累累,成就斐然。
家本先生的老师郑惠伯,临床诊疗非常强调用中西医双重手段诊断疾病,但只用中医辨证论治。郑惠伯老先生要求对每位患者,尽量先诊断出属西医的什么“病”,这既能掌握病情及转归、风险与预后,亦能与西医交流时有共同语言,还有利于选择应用针对西医“病”的有效方药,如青蒿素治疗疟疾、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因此,他要求家本先生从习医开始,即按此方法进行。家本先生尊师教诲,至今仍保持这种学习和诊疗方法。家本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曾用三年多的时间将西医内、妇、儿科常见的100余种“病”认真研读,再将其老师郑惠伯、冉玉璋的中医辨证论治经验一一对应,使每种“病”既有西医诊断,又有中医辨证,特别是将两位老师及其他名师的辨证论治经验汇集其中。待将每个“病”整理完稿后,即呈老师审阅批改,力争将老师们数十年临床经验继承下来。这些宝贵经验,又经过家本先生数十年临床运用,长期观察,疗效甚佳,并不断吸收最新成果,加之他的一些创新,因而不断提高了辨证水平与临床疗效。他的老师的这种研习方法对家本先生习医、业医影响极深,获益终身。
家本先生认为,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单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对当今的中医是非常适用的,特别是对于在综合性医院工作的中医更为适用。这种方法后来各地亦广泛运用。1993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基层医生手册》《中西医诊疗方法丛书》就是例证。家本先生应出版社之邀,为两部著作撰写出百余种“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内容,40余万字的文稿,受到编审好评。例如《基层医生手册》一书中,急性肾小球肾炎(西医诊断部分略),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内容(家本先生撰稿):①风水泛滥型:眼睑及面部浮肿,继见四肢、全身浮肿,尿少色黄赤,常伴恶寒,发热,咽痛,苔薄白,脉浮数。治法:散风解表,宣肺行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茯苓、白茅根、连翘、鱼腥草、地龙。皮肤感染者加金银花、紫花地丁、牡丹皮;高血压者加白菊花、黄芩、车前仁、夏枯草;水肿甚者加赤小豆、泽泻。②湿热壅盛型: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水肿,皮肤色泽光亮,胸腹闷胀,烦热口渴,尿少色鲜红,舌红苔薄黄滑,脉滑数。治法:分利湿热,解毒凉血。方药:小蓟饮子合泻心汤加白茅根、赤小豆、泽泻,减去当归。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柴胡;尿淋沥者加海金沙、瞿麦。③湿盛困脾型:浮肿由面渐及全身,按之没指,甚至阴囊肿亮,尿短少,倦怠身重,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治法:通阳利水,健脾和胃。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加益母草。恶风寒者加苏叶、防风。这种诊疗方法,经长期临床验证,疗效确实满意。家本先生还将这种诊疗方法传授于成都中医学院函授生、奉节卫校中专生及西学中学员数百人。他们毕业后于临床运用此法,事半功倍,均获良好疗效。由此可见,运用中、西医双重诊断,单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便于在基层推广,对于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惠伯先生还教家本先生“以方系病(证)”的诊疗方法。例如《验方新篇》中的四妙勇安汤是治疗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验方,根据脱疽系气滞血瘀、经络阻塞、不通则痛的病机,推而广之,只要是相同病机,不论何病,均可“异病同方”而获满意效果。他按老师指引的路子,临床中还悟出,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胃炎、咽喉炎、胆囊炎、前列腺炎、乳腺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老年性阴道炎等诸多西医诊断的炎症,只要是病机与之相同,均取得满意的疗效。为此,家本先生还专门总结出《四妙勇安汤在妇科炎症中的应用》一文,发表在《中国中医名论要览》专著上。这种以方系病(证)的诊疗方法,开拓了临床思维,增加了辨证论治的方法,提高了临床疗效,使家本先生受益颇深。
惠伯先生在诊断技巧方面也给予家本先生很多指点。他除了强调要四诊合参外,还强调对心血管疾病,要特别重视脉诊、听诊;对消化系统疾病、急腹症,要特别重视扪、触、叩诊;对温病,要特别重视辨舌、验齿;对儿科疾病,要特别重视问诊、腹诊、舌诊;对妇科疾病,要特别重视问诊……例如他对西医诊断不明的发热,以及诊断明确的发热而用抗生素无效者,仅凭舌红苔白厚腻如积粉,即诊断为湿热秽浊内蕴膜原,投达原饮加味,屡建奇功。这些诊断技巧和经验,确能提高诊疗效果,经家本先生数十年运用,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