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案

原发性痛经案

病案1 张某,18岁,学生。2012年3月5日初诊。

患者12岁月经初潮,周期正常,每逢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小腹疼痛拒按,经色暗红,经量少、有块,块排痛稍减,疼痛持续3天,需服止痛药方能坚持学习。现症见:末次月经3月5日,周期正常,经色暗红、量少,经行不畅,腹痛剧烈、拒按,乳房胀痛,舌质暗,边见瘀点,脉弦涩。因疼痛剧烈,由家长从学校接出送诊于家本先生处。辨证为气滞血瘀之痛经。治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法,拟活络效灵丹加味。

处方:当归10g,丹参30g,制乳香6g,制没药6g,赤芍30g,川芎10g,香附10g,柴胡15g,益母草15g,茜草10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枳壳10g,甘草3g。2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3月7日。患者服上药第1剂痛经大减,经色转红,经行畅,小血块甚多;继进1剂,痛止。因其在校读书,服中药不便,故暂停中药,嘱其经净3天后做妇科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三诊:3月12日。患者月经干净3日,当日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前位,大小约4.9cm×3.1cm×4.3cm,内膜厚约0.4cm,双侧卵巢大小正常,右侧卵泡4~5个,最大约0.5cm,左侧卵泡3~4个,最大约0.4cm,余无异常。嘱其下次月经前7天,服用上方5剂,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门诊随访1年,未见痛经,月经色、量均正常。

病案2 王某,20岁,北大学生。2008年2月1日初诊。

患者13岁月经初潮,原发性痛经。此次月经1月31日至,经色暗红、量少,经前腹刺痛,痛有定处,其痛处拒按,经至痛减,舌暗红、苔薄,脉弦。证属瘀血阻塞胞络。治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法,拟痛证方加味。

处方:丹参30g,当归10g,赤白芍各30g,川芎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益母草15g,泽兰10g,茜草10g,香附15g,延胡索15g,甘草3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月4日。患者月经量增多,经色暗红,伴小血块甚多,腹痛止。嘱返京后,下次月经前7天,服上次方药5剂,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2009年春节前,患者由京返蓉途中出现感冒、咳嗽,前来诊治,悉原发性痛经的痼疾已愈。

按:痛经属痛证范畴。究其痛证之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诸痛属心”之说。但家本先生认为,痛证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凡气血受到寒邪凝滞,或热邪壅遏,或湿邪阻遏,或湿热蕴蒸,或饮、食、虫、石闭结,或跌仆损伤等病理因素的影响,均能导致气血凝滞、经脉瘀阻、络脉不通,而出现郁滞、冲逆和瘀结等病变,故经脉或躯干或脏腑等局部疼痛发生,痛经病机亦然。既然如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就应是痛证的基本治法。根据其治法,临床中凡遇内、外、妇、伤科之痛证,因瘀血凝滞者,均用专方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无不取效,故称“效灵丹”。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有降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缓解子宫痉挛收缩的作用,因此止痛作用十分明显。家本先生初期运用该方时,按张锡纯原方所注,均用生乳香、生没药,服后则呕吐、纳呆,患者不愿继续治疗。因其乳香、没药均系树脂,生药煎汁取液,其树脂成分胃难于受纳,故见呕吐、纳呆。所以家本先生改为制乳香、制没药,减少其树脂成分(成人每日量各6g~10g)后,患者服用后不再呕吐、纳呆,因而疗效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