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黄帝内经》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黄帝内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中说:“从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来观察事物,这就是辩证法的总的特点。”《黄帝内经》就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这种自然界的整体观集中体现在“天、地、人”三位一体,“春、夏、秋、冬”四时一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一体,“木、火、土、金、水”五行一体四个方面。

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人,与天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灵枢·本神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充分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理活动。如天暑则汗出,天寒则腠理闭;南方之人多湿热,北方之人多伤寒……

古人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器官、组织,都是互相联系的。“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生理上,脏腑经络和皮、肉、筋、脉、骨等形体组织及口、鼻、舌、耳、眼、前后阴九窍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共同完成人体的功能活动。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调,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疾,亦通过经络影响有关的脏腑。这种思想即《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

处在整体之中的物质,彼此之间是怎样关联的呢?在《黄帝内经》看来,世上一切物质都可根据属性分别归为“阴”“阳”两个方面;事物的关联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什么是“阴阳”?张介宾解释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当然这里的“一分为二”是不能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画等号的。但是,它确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阴阳是普遍存在的。在自然界:“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人体:“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则背为阳,腹为阴……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总之“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大凡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阳;反之则属阴。并且阳中有阴阳,阴中亦有阴阳。故《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黄帝内经》用这段精辟论述来概括说明阴阳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存的。

阴阳的普遍性是阴阳的一个特性,而阴阳的相互依存、对立、消长和转化则是另一个特性。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假如没有上、左、热、外之阳,就无所谓下、右、寒、内之阴;反之亦然。阴阳两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正如毛泽东曾说过的一样:“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讲阴没有阳,或者只讲阳没有阴,这就是古代的两点论。”阴阳相互依存的表现形式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内的阴是阳的物质基础,在外的阳是阴的表现。

阴阳双方随时都处在制约、斗争之中。《类经附翼·医易义》载:“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如果没有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和斗争,必致某一方亢而为害。“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灵枢·论疾诊尺》)。夏为阳盛,夏至后阴气渐生,用以制阳;冬为阴盛,冬至后阳气渐旺,用以制阴。双方斗争的结果,必有胜负。这就形成了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在人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失去平衡,则出现病态。其治疗亦是通过阴阳的斗争原理来补其不足,制其亢盛,使之平衡而达到“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目的。

阴阳制约、斗争的结果,使双方不可能长期处于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之中。就人体而言,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即“阴消阳长”;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能量(阳),即“阳消阴长”。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正处在这种“彼此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阴阳双方制约、斗争的结果,使自己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可能。即是说,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例如:疫毒痢在高热、烦躁谵妄、里急后重、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有力这一阶段属阳证;如误治、失治或久治不愈,病情恶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喘促、脉细促无力,则属阴证,这种转变过程,《灵枢·论疾诊尺》称“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它和《周易》的“否极泰来”同出一辙。

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和“极”就是保持阴和阳本身性质的“极限”和“度”。阴阳依存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质变过程,而“重”和“极”则是度量关系的“关节线”。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统一的物质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黄帝内经》将自然界(包括人体)这一统一体认为是阴阳两部分对立统一的结果,正说明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