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急下证初探

《伤寒论》急下证初探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大承气汤治疗急下证之条文有六,其中阳明病、少阴病各三条,后世谓之“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伤寒论》对于阳明急下载:“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条)。

《伤寒论》对于少阴急下载:“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因此有“太阳之里,即是少阴”“实者太阳,虚者少阴”之说。观六者其治虽同,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则各有差异,是性质完全对立的两种病证。家本先生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总的治疗原则,不外乎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全书贯彻“扶阳气”和“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仲景意在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

252条阳明燥热之实严重损伤肝肾阴精,虽无表里证,但真阴欲竭之象显而易见,为危急之候也。宜急以大承气汤下之,泻阳救阴,以保未竭之水。大承气汤有峻下热结、荡涤燥屎的功效,用于阳明腑实、里热炽盛,为对证之剂。253条如若用清法,扬汤止沸,其实热非但不能除,且燥热愈盛、阴伤更甚,故宜用大承气汤,以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本条凶象已现,必须急下去其内结,泄其燥热,而存阴液。这也是上工治未病之意。254条为发汗病不解、津液已从外夺,阳明里热又速变燥化成实,若不急下之,津必重伤,故宜急下通腑,旨在存阴。仲景所述“阳明三急下证”均强调病在阳明胃腑,燥实内结,阴津欲竭为主要病机,故必须用攻下之法,开其燥结,泻其火热,阴津方可得复。阳明,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由于阳明之气强盛,抗邪有力,邪入阳明,则表现为大热、大实之证,故为外感热性病的极期阶段。由于在病理情况下最易耗津液,阳气易于亢盛,故以胃肠燥热实的“胃家实”为其临床特点。加之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抗邪有力,邪客阳明,则邪正斗争旺盛,因而是伤寒病热极盛期阶段,亦是热邪灼津耗液的关键时期。可见“存阴液”的重要性。吾体会存津液有两个含义:一是发汗、催吐、攻下以祛除病邪,达到护阳气、保津液的目的;二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亦是保存津液的重要手段。

320条少阴为三阴之枢,属心、肾统摄水火之气。少阴病是六经病变过程中最危急的阶段。由于阴阳消长、邪正变化,既可出现寒化证表现:阳气衰弱、营血不足、精神极度衰惫;又可见热化证表现:热结肠胃、消灼肾水。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以下其热,肾中津液自然得以保全;若缓之,则肾水干竭,阳亦无所依。321条属少阴实热。少阴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耗伤胃阴,消灼肾阴,顷刻势已濒危,水不上承,当属热邪壅盛之候。实当通因通用,在少阴热证转为阳明腑证时,须用攻下法开其燥结,急下保存将竭之阴液。322条为胃热素盛,少阴化热、复传阳明,腑气不通,津液将涸,水竭舟停之故,须急下通腑以保肾阴。仲景在急下三条的条首均冠以“少阴病”,意在提醒医者:阳虚寒盛的患者仍可能有当用大承气汤急下的证候。

“急下”既可为应用峻烈的攻下药物;亦可为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攻下者。“存阴”是通过“急下”来保存体内阴液。中医学当中的“阴液”相当于人体内一切含有营养物的液体,如水、电解质、消化液等。当具备运用攻下法的紧急病症时,只有应用峻下的药物使患者迅速地通导大便,排除积滞,荡涤实热,才可以保存阴液,使患者转危为安。“急下存阴”之“急下”常被误认为是峻烈地泄下,可能会加剧患者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实不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急下”非但没有加剧脱水与电解质紊乱,相反却达到了保存阴液,扭转病情的目的。若体内本有积液、积气存在,通过“急下”可排除,从根本上扭转病情恶化的趋向。

“急下”可能伤阴,不能“存阴”?一般情况下,“急下”与“存阴”是

对立的。但在“应下之证”时,即内有燥结,腑气不通,以及致燥热伤阴已极,即口大渴,尿短赤、舌质红、苔黄干燥、脉细数、血压下降等严重伤阴的症状出现时,矛盾对立的双方又可以转化为同一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用“急下”之法去除病因,就能达到“存阴”之目的。可见仲景的“急下之”,不仅是经过反复实践,而且若无琴心剑胆也是提不出来的。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泄热保津”“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都是以此为源头。仲景的“急下之”还为今天治疗急性热病和急腹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床验案见本书“医案实录”篇)。

——本文据家本先生刊发于《实用中医临床新探》1993年4月版之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