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黄帝内经》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李达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中说:“无论什么哲学,总是关于世界的某种理论说明,关于世界的某种看法,因此都是世界观;然而,当人们拿着这个理论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它又是方法论。”《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物质的、运动的、对立统一的,中医学的病理学、诊断学和预防治疗学正是这些具体原理的应用。

1.认识疾病方面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体各部在心的主持下共同维持人体的功能。当天地间气候发生异常,加上人体本身功能紊乱的时候,便发生疾病。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就是内因(正气)和外因(邪气)斗争的结果。在这里,“正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体内正气旺盛之时,邪气是不容易导致疾病发生的。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当正气虚弱之时,邪气才易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见一切疾病都是可以认识、可以治愈的,一些暂时尚未被认识的疾病,只不过是我们还没有弄清它的规律,未把握它的本质而已,“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只要我们反复实践,反复研究,用各种手段“得其术”,一切疾病都将被认识,而“不治之症”也将迎刃而解。

2.诊断疾病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一切疾病在外部必有相应的表现,通过望闻问切仔细观察、分析外在的表现(现象),就可以得知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本质)。《黄帝内经》正是利用“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这一原理,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从了解分析疾病在人体外部的征象入手,审症求因,推导其病理改变。

3.防治疾病方面 《黄帝内经》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体现在疾病预防治疗学上的内容甚广,大致可用“治病求本,调和阴阳,防微杜渐,未雨绸缪”16个字来概括。

(1)治病求本 所谓“本”是疾病的根本或本质,“标”是标志或现象。一切疾病都有其本质和现象,作为一名医生就是要通过现象来分析它的本质,并从根本上给予治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一般情况下,现象(病状)和本质是一致的;但在特定情况下,现象和本质正好相反,有“阳盛格阴,阴盛格阳,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假象。李达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中说:“假象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是由本质产生的,它是由事物的本质派生出来的自身对立物。”所以在诊治重危病时,更强调抓住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治本,从原则上讲,是根本之法。但并非千篇一律,当标急而重时,可首先治其标或标本同治,即所谓“急则治其标”之意。

(2)调和阴阳 疾病使人体发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阴阳失调。因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根据疾病的根本——阴阳的偏盛偏衰,进行适当的调整。阳盛阴病者,泻其阳;阴盛阳病者,泻其阴;阳衰阴病者,补其阳;阴衰阳病者,补其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调和阴阳是中医学的唯一手段。

(3)防微杜渐 疾病从发生到致人死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疾病发生以后,作为医生就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由小变大、由轻变重、由局部到全身,即所谓“救其萌芽”“发于机先”。防微杜渐,就是要了解疾病发展的规律,在其浅、微之时,就给予及时治疗;并在疾病可能发展至严重阶段之前,加强预防措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早就强调了“治未病”的战略思想。

(4)未雨绸缪 一切疾病都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遇到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发生的;假若我们使人体正气不虚或不受外邪,疾病便无从所生。这就是我们防止疾病的最理想的措施,它较之“治标”“治本”“防微杜渐”,实为上策。

要做到不病或少病,首先要求人们的生活饮食起居要有规律,注意精神情志的保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次,应懂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适应环境的变化。“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更明确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思想,对传染病的预防是有积极意义的。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早就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思想。

家本先生深刻感悟到《黄帝内经》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认识、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时的具体应用。世界是物质的、变化的。“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随时都处于升降变化状态。由于“气”不断地运动,致成自然界的一切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由浅入深地认识疾病规律的历史。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天、地、季节、气候、环境、职业有密切关系;而《黄帝内经》认识疾病就是将多方面因素综合,全面地加以分析,既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更重视内部因素的作用,从中找出本质的东西,从根本上加以治疗——这就逐步形成了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但不讳言,《黄帝内经》中还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成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容,吸收其合理的内核,扬弃其唯心成分与过时的外壳,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本文据家本先生文稿整理,并见于《成都中医学院函授大学学习通讯》及《内经新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