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第一篇 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篇首语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中医药学大家,因为他们的努力和创造,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搜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成功的经验,既是历史赋予我辈的责任,同时也是为新一代名中医的成长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纵观古今名医成功之经验,无不具备“习医先立志,入门有名师,勤奋加努力,博览有积累,学高贵实践”之五大要素。家本先生师出名门,川东夔门郑氏从清末开始,经过近四代业医者不断摸索,传承升华,现已逐渐形成了学有渊源、承继有力、疗效显著的“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已正式被《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一书收录)。家本先生是郑氏第四代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长江三峡地区土生土长的当代名医之一。正如古语所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的就是世医相传,家学渊源是造就名医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家本先生却从来不敢自傲而止步不前,几十年来丝毫没有懈怠和满足,迄今仍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和临床一线。他的治医治学精神值得后学们学习,其临证辨治施药方法也值得后学们借鉴。

家本先生出身于世代名医的家庭,曾祖父郑钦安(郑仲宾之义父)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擅长温补,有“火神”之盛誉。祖父郑仲宾,师承曾祖,京师大学堂毕业,精研岐黄,擅长温病、血证、急重证,为一代德医双馨的“儒医”,国家级名中医李重人、向蛰苏、郑惠伯等均出其门下。伯父郑惠伯,乃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父亲郑敏侯,精通中药性能,尤擅鉴别、炮制技术,经营祖业“泰和祥”中医药馆数十年,精选道地药材,依古炮制,研制膏丹丸散,在当地享有盛名。家本先生从小就常见伯父坐堂诊病,父亲率众多店员配方,患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也常见呻吟不休者、病容满面者、步履维艰者、车船送来者,经父辈精心诊治康复后前来道谢的情景,使年幼的家本先生逐渐对中医药产生好奇、崇敬之感,并决心继承祖传医技,立志潜心领悟岐黄,恒心继承发扬,以期救死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