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新用

痛泻要方新用

痛泻要方又名“白术芍药散”,为《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方用白术90g,白芍60g,陈皮45g,防风60g,制散或丸,专治肝郁脾虚所致腹痛腹泻。我们叔侄以此方用于肠道多种疾患,效果甚佳,举数案于后。

1.菌群失调 高某,男,18岁,学生。

患者因大便次数多,每日3~5次,影响学习而就诊。现症见:腹泻不畅,泄前腹痛,腹无坠胀感,便无黏液,便前腹痛,便后即止,每因考试前加重。多次大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舌淡红、苔白,脉濡。追其源,病起于1年前患肺炎,大量使用抗生素,肺炎愈而腹泻至今。诊断:菌群失调所致腹泻。投痛泻要方加味。方药组成:白术30g,白芍30g,防风15g,陈皮10g,甘草3g,荜澄茄10g,藿香10g,苏叶6g。3剂而腹泻止,6剂而愈。

按:抗生素滥用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话题,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抗生素的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占抗生素运用的40%~50%,所致后果十分严重,肠道菌群失调即是恶果之一。本例高中学生每遇考试紧张时腹泻次数增多,经多方医治均予以抗生素或苦寒燥湿药,虽解一时之快,然病未除,随时复发。以痛泻要方泻肝补脾、调和肝脾,佐以甘草,取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效,加荜澄茄、藿香、苏叶化湿醒脾,以达疏肝健脾、和中止泻之效。

2.肠道易激综合征 霍某,女,40岁,工人。

患者腹泻达5年之久,曾多次赴重庆、万州区医院诊治,确诊为“肠道易激综合征”。现症见:消瘦,倦怠,腹泻每日3次以上,有时达10次,常伴腹痛,情绪易激动。大便细菌培养为阴性。舌苔薄白,脉弱。治以培土抑木、健脾止泻法,拟痛泻要方加香砂六君子汤。方药组成:白术15g,白芍12g,陈皮6g,防风6g,明党参10g,茯苓10g,甘草3g,法半夏5g,砂仁6g,广木香5g,炒二芽各10g。5剂。

二诊:患者腹泻每日3~4次,痛减,食欲增。原方去法半夏、广木香,加鸡内金8g,山楂10g,进5剂。后改用香砂六君子丸。

随访:现患者病情稳定,大便每日1~2次。

按: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泻为主症,遇情绪紧张加剧,反复发作,治疗多予以对症处理。我们在临床中常用痛泻要方为主,抑木扶土,健脾止泻。肠道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不可求之极端,补则留邪而腹痛加重,泄则伤脾而泄泻不止。

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熊某,男,52岁,职员。

患者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7年,消瘦,长期腹泻,一般每日4~6次,发作时每日10~20次,腹泻黏液大便,肠痉挛性疼痛,里急后重,便后痛减。重庆某医院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现症见:腹泻胀痛、坠胀,伴胁痛易怒,怒则加剧,脉细。此为肝木克脾土。宜扶脾抑肝,用痛泻要方加味。方药组成:焦白术2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10g,乌梅10g,香附8g,葛根20g,薏苡仁20g,甘草3g,建曲10g。3剂。

二诊:患者痛减,大便减至每日3~4次。原方加山楂10g,明党参12g。再进15剂,症状基本消失。

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因病程长,医家多以“久痢”而投以四神丸、肾气丸治之。本例泻而痛,又伴情绪易怒,实为肝脾不和、木旺土弱,以培土抑木法取得疗效。

4.婴幼儿腹泻 张某,男,5个月。

患儿腹泻3天,每日10余次,尖叫哭闹,大便色青味臭,腹胀纳呆,腹微胀,指纹青色。治以痛泻要方加味。方药组成:焦白术6g,白芍10g,防风3g,陈皮5g,钩藤10g,焦山楂6g,建曲6g,炒二芽各6g,甘草2g,芦根10g。1剂。服药后腹泻止、哭闹减,再进1剂而愈。

按: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木旺而克脾土是小儿腹泻发热的常见病因,治疗以痛泻要方加焦三仙为主。

小结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云:“因为肝旺脾弱,故以白芍敛肝,白术健脾;又因消化不良,腹内多胀气,故佐以陈皮理气和中,并利用防风理肝疏脾,能散气滞。肝旺脾弱的腹泻,多系腹内先胀,继而作痛,泻之不多,泻后舒畅,反复发作。”此乃名言。我们在临床上,多借芍药甘草汤之意,白芍配甘草,甘酸敛阴,抑肝扶脾。痛泻要方的主症,除腹痛腹泻之外,情绪不稳定或遇情绪因素加重亦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

——本文为郑祥本、郑丽所撰,刊载于《中国中医急症》2001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