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案

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案

杨某,男,20岁,农民。1982年12月23日初诊。

患者素体健壮,数天前出现黑大便,经当地治疗无效,转某院被诊断为“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收治入院。入院后经中、西药及输血等治疗近10日,仍便血不止,病情日趋严重,转请家本先生诊治。现症见: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寒喜暖,心悸气短,胸闷腹胀,大便色黑而稀溏,一日3次,舌质淡、苔黄白而滑,脉弱。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5.5g/L,红细胞2.26×1012/L,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予益气摄血之法,用归脾汤加减治疗1周,计6剂。

二诊:12月31日。患者病情未减,反而胸闷、腹胀加重,并增加呕恶、厌食诸症,舌质红、苔黄白厚腻,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修正辨证为湿热蕴结,损伤脉络之证。故治法改为利湿化浊、清热止血,拟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藿香、茯苓、黄芩、法半夏、川木通各10g,茵陈、地锦草、滑石各15g,薏苡仁30g,草豆蔻、石菖蒲各6g,甘草3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服此方3剂,共4日,病情好转,大便由黑转黄,呕吐已止,余症减轻。大便隐血试验由强阳性转为弱阳性。继服此方3剂,又4日,隐血转阴,胀满、呕恶消除,饮食增加,舌质淡、苔薄白。中焦湿热已除,继以调补气血之法收功。

按:此案首诊辨证有误,治疗误用益气摄血剂,故便血加重。其后修正,宗温病学术思想,辨证修正为湿热蕴结、损伤脉络,改用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而获效。家本先生说:这足以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亦更加体现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非“温病”的其他各科疾病治疗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