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家族学术思想——郑氏五代崩漏治疗经验
崩漏是中医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西医称“无排卵性功血”者,属崩漏的范畴。余出身郑氏中医世家,高祖郑钦安(曾祖郑仲宾之义父)、曾祖郑仲宾、祖父郑惠伯都是全国著名中医,幼承庭训,师承伯父郑邦本、父亲郑家本,一脉相传。集郑氏五代“崩漏”治疗经验,奉献同仁。
高祖郑钦安(1824—1911),清末著名伤寒学家,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专著。对崩漏论述亦精湛,如《医法圆通》曰:“崩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阳虚者……大剂回阳饮、甘草干姜汤之类,切切不可妄以凉血、止血之品施之。阴虚者……十灰散、凉血汤之类,切切不可妄用辛温,要知此刻邪火动极,俟火一去,即宜甘温甘凉,以守之复之,又不可固执。须知道血下既多,元气即损,转瞬亦即是寒,不可不细心体会。”由此可见,其论理之精,辨证施治之准,归转分析之透。特别是两处“切切不可”之忠告!既警示后学,亦体现其学验俱丰。余宗其法,指导临床,得心应手,受益颇深。
曾祖郑仲宾(1882—1942),幼年习医其义父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精通医经,德艺双馨,为一代“儒医”,擅长治温病、血证,著《枕中宏宝》,全国名医李重人、郑惠伯、向蛰苏等均出其门下。其对崩漏疗效尤佳,例如载于《四川中医函授》的一则验案:患者肖成清,女,32岁,1927年农历八月初十上午10时许出诊。患者阴道大出血3天,经数医诊治无效,至病家时,家属正忙碌着操办后事。症见:面色如蜡,目光呆滞,语音低微,虽值酷暑,仍身着棉衣,床上除棉絮之外,还加有棕褥,血液浸透至床底,舌淡,脉沉细无力。曾祖沉思片刻,用上等人参一两,鹿茸五钱,并叮嘱人参浓煎频频喂服,鹿茸研极细末,每服一钱。患者家属粗通医道,时值酷暑,不敢服用大补大温之品,故又另邀数医商议,众医称“服此方药,即死无疑”,因而迟迟未服此药。时值午后,患者出血更甚,病情更加危重,故又接曾祖出诊,诊毕曾祖叹息道:“此病气随血脱,不用补气塞血之人参,生精养血之鹿茸,命在旦夕,快服药吧!”病家在“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情况下,频频喂服浓煎人参汁,并兑服鹿茸粉一钱。服药不过两炷香的时间,阴道出血逐渐减少,患者慢慢睁开眼睛,要求继续服药。一剂药服毕,翌晨阴道出血止。后经曾祖用参桂鹿茸丸、归脾丸、紫河车等以善其后,调治3个月,痊愈康复。该患者直至1978年10月因脑溢血抢救无效病故,享年83岁。余学用此“塞流”之法,无不立竿见影。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西医药尚未普及,如此大失血的危重病例完全用中医中药治愈的事实,使我们坚定了中医中药能治急症、重症、危症的信心和决心!
祖父郑惠伯(1913—2003),习医于郑仲宾,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任中医师。其擅治温病、血证、急重症,对崩漏疗效甚佳,如载于《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中自拟“加味二仙汤”验方。该方由仙茅、仙灵脾、当归、知母、巴戟、黄柏、枸杞、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组成,功能滋肾阴、温肾阳、调冲任,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加减:治疗崩漏出血较多、血虚者,加阿胶、艾叶;血热加地榆、槐米、仙鹤草;血瘀加三七、丹参、益母草;气随血脱加红参、龙骨、山茱萸;脾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冲任虚甚者加鹿角胶、龟板胶;肾阳虚加附片、鹿茸;肾阴虚去知母、黄柏,加女贞子、旱莲草。另外,可用定坤丹为辅治疗,以补冲任、化瘀血。如治付某,42岁,1988年9月13日初诊,近两年来多次出现崩漏不止。此次阴道出血已两月,崩、漏交替出现,血崩时伴有血块,不能行动,动则血量增多,只能平卧,崩后则淋沥不净,面色无华,心悸,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舌嫩淡,脉细无力。西医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治效果不佳。此乃肾气虚衰,冲任不固,气血两亏。治当滋肾阴、温肾阳、调冲任、益气血,选加味二仙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20g,仙茅、仙灵脾、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菟丝子、枸杞各15g,巴戟天、覆盆子、当归各12g,五味子10g。患者服上方3剂,出血量大减。继用上方去仙鹤草,加阿胶、艾叶,并加用定坤丹,续服3剂。三诊时患者阴道出血已完全停止,再服上方3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每次月经来潮前一周,服本方3剂,以资巩固。后随访,患者功血未再复发。余习用此经验于临床,疗效极好,左右逢源。
伯父郑邦本(1939—),习医于郑惠伯,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擅治温病、血证、疑难杂症。他善用专方治专病,例如在收录于《方药妙用》一书中的《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血证》一文所述的治崩经验:对崩漏脾不统血兼肾阳虚者,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兼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鳖甲胶、龟板胶;兼肾阴阳虚者,加鹿角胶、龟板胶。如治李某,女,14岁,月经淋沥不净两月余,经量时多时少,经色淡、质稀,西医嘱“诊刮”而未从,用止血药无效。他医以逍遥散、四物汤、归脾汤等加减治疗效不佳。现症见:气短懒言,面色无华,恶心欲呕,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细。此乃素体脾虚,损伤脾气,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乃成崩漏。拟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当归制成当归炭,加茜草炭、仙鹤草、山药,用药3剂后漏血即止。复诊以上方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以善其后,随访两年痊愈。余临床学习此经验,疗效颇佳,执简驭繁,易于推广。
父郑家本(1941—),习医于郑惠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承接家传,擅治温病、妇科病、血证、痛证,对崩漏的诊治亦有所创新,疗效甚佳。他在长期临床中发现,不少崩漏是因“虚火”所致,临床所见阴道出血如注,或淋沥不净,色红质稠,阴道灼热,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手足心热、两颧发赤,舌红绛、苔少,脉细数等证候。辨证为肾阴不足,虚火扰动冲任,其本是阴虚,火热是标,故冠名“虚火崩漏”。他认为:本病是因素体阴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化源不足,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生阴血,或房劳过度,生育过多,耗伤阴血,或五志化火,真阴亏耗,或温邪久羁,营阴耗损等不同的原因,导致肾阴虚(肾水不足);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藏血失职,或肾水不足,水不济火,致心火独亢,血热妄行,扰动冲任,冲任不固,致使“虚火崩漏”形成。他以“虚火崩漏”立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拟滋阴降火为法,创制“滋水清火止崩汤”,其方由生地黄、枣皮、山药、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黄柏、知母、白芍、地锦草、地榆、地骨皮、茜草组成,以滋肾水、清虚火、调冲任,“澄源”“复旧”两法并用。他用此方加减,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68例,痊愈率91.54%,总有效率94.71%。他于1985年所撰论文《虚火崩漏初探》参与中日青年中医学术交流,并收入《中日青年中医论文选》。其胞弟郑祥本、传人陈晓霞运用该方治疗崩漏,屡试屡验,故撰文《郑家本拟滋水清火止崩汤治疗血崩经验》发表于《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予以推广运用。摘其验案一则:王某,女,28岁,农民,1995年8月10日初诊。于1年前行人工流产术,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8月9日突然阴道大出血。现症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头晕心悸,潮热颧赤,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心烦易怒,阴道出血甚多、伴有小血块、色殷红,少腹隐痛,舌红绛少苔,脉涩细数。证属虚火崩漏,拟滋水清火止崩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地黄、山药、枣皮、地骨皮、地榆各30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知母、黄柏、牡丹皮、白芍、茜草各10g,三七粉6g(吞服),甘草3g。2剂,水煎服。二诊:患者阴道出血减少,已无血块,余症同前,效不更方,再进3剂。三诊:患者阴道出血已止,阴虚证候减轻,拟大补阴丸加减,调治月余,并嘱禁食辛、辣之物,慎房事。随访:1997年10月患者顺产一男婴,母子健康。吾父此经验用于临床,收效事半功倍。
余与父亲之传人陈晓霞,积极学习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并加以探索创新、临床总结,在《中国中医急症》上发表《自拟益气养阴功血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02例》一文。该方由黄芪、太子参、山药、仙鹤草、煅龙牡各30g,炒白术、麦冬、女贞子、旱莲草、乌贼骨、贯仲炭、茜草各15g,芥穗炭12g,五味子6g组成。血热者加生地黄30g,牡丹皮12g;肝郁者加柴胡、香附各12g;血瘀者加失笑散20g。当出血止后,青春期患者改服六味地黄丸,育龄期患者、更年期患者改服归脾丸和逍遥丸以调整月经周期。治疗结果:痊愈85例,占85.3%;显效12例,占11.77%;有效5例,占4.9%。我们认为,治疗本病首先应“塞流”,以防气随血脱而出现危候,故选黄芪、太子参、山药、炒白术、仙鹤草补气健脾摄血;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养阴益肾,凉血止血:茜草止血化瘀,与芥穗炭、贯仲炭配伍可增强止血、引经、归经作用;煅龙牡收敛固涩止血。全方具有益气养阴、摄血补肾、固冲止血的作用,集“塞流”“澄源”“复旧”于一方之中,达祛邪、安内固本之目的。
岐黄之术,一脉相传,既有利于继承创新家族学术思想,又能为中医学宝库增光添彩,我等之辈,应承上启下、倍加努力,为振兴中医奉献毕生!
——本文源于郑丽撰文,该文收录于《中国医学创新发展》(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