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疗疾 价廉效佳

虎杖疗疾 价廉效佳

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合作医疗高潮的1971年,家本先生执业于四川省奉节县(今重庆奉节)幸福公社卫生院,为了达到“一根针,一把草,简便廉,疗效佳”之目的,家本先生带领8名“赤脚医生”身份的学生上山采药。师生一行9人,长途跋涉至川鄂交界的石乳关。石乳关位于海拔两千余米的高山峻岭之中,山势险峻,人烟稀少,森林密集,植物茂盛,野生药材品种多,药源丰富,是采药的最佳之地。师生们日出采药,夜宿帐篷,历时半月,采得虎杖、鱼腥草、生二乌、生南星等中草药5吨多,其中仅虎杖一味,就有3吨,足足装了解放牌大卡车一整车。此举,不仅采到了丰富的药材,而且师生互相学习,识别了上百余种中草药,增强了中药的鉴别能力,增加了中草药的感性知识,真可谓“兴高采烈,满载而归”。

幸福公社卫生院随即将所采的中草药依法炮制,储存备用。仅虎杖就自制出多种类型的制剂,有内服的虎杖丸(水泛丸)、虎杖酒(虎杖浸泡于60°白酒中,内服治关节痛,还可外搽跌打损伤的患处,亦可作外科皮肤消毒剂),还有外用的虎杖粉(调植物油搽涂患处)、虎杖软膏(虎杖配凡士林)、虎杖沙条、虎杖烫伤油(虎杖浸泡于植物油中)、虎杖冲洗液等制剂。公社卫生院将自采自制药品免费配送各大队合作医疗站,供临床运用,既节省了有限的合作医疗资金,又提高了疗效,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虎杖出自《名医别录》,又名斑杖、酸汤杆、阴阳莲、活血龙、大叶蛇总管、九龙根。其味苦、酸,性微寒。虎杖主治诸多内、妇、儿、外科疾病,如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胃肠炎、尿路感染、高脂血症、便秘、盆腔炎、阴道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闭经、百日咳、风湿关节痛、烧烫伤、疔疮痈疽、毒蛇咬伤等病症。1971~1974年,家本先生在幸福公社卫生院执业的四年间,临床运用自制的虎杖制剂治疗多种疾病,均获良好效果。

病案举例

例1 王某,女,10岁,学生。1972年5月5日初诊。

患者经县医院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嘱住院治疗,但因经济原因,回乡求治。症见:面目身黄,尿黄,大便稀、色灰白,纳谷不香,疲乏无力,苔黄腻,脉弦数。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辨证属黄疸(阳黄)。拟清热利胆的虎杖丸。每次10g,每日3次。连服15天。

二诊:5月20日。诸症减轻,纳谷香,苔薄黄。嘱再服虎杖丸15天,剂量及服法同前。随访:肝功正常,肝炎痊愈。随访多年,身体健康。

例2 汪某,男,65岁,五保老人。1972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嗜吸“叶子烟”五十余年,反复咳嗽15年,每次咳嗽达数月之久。现症见:患感冒已5天,咳嗽痰黄、量多,胸闷气紧,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脉弦滑。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拟清热化痰的虎杖丸15g,鱼腥草50g煎水送服,每日3次,连服15天。

二诊:12月25日。患者咳嗽好转,痰涎减少,大便通畅。嘱再服虎杖丸15天,每次10g,每日3次。

三诊:1973年春节巡回医疗时赴患者家,见咳嗽止,嘱虎杖丸每次10g,每日3次,再服15天。嘱戒烟,避免感冒、劳累。

随访:患者反复咳嗽多年的痼疾已很少复发,其85岁时因跌伤而告终。

虎杖是一味药源广、炮制简便、应用广泛、价格低廉的中药。经临床观察,虎仗单用或配方,可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甚佳,特别是它能替代部分抗生素,是值得推广的价廉效佳的药材。为此,奉节县卫生局于1973年春,在奉节县幸福公社卫生院召开全县卫生院长现场会,将“虎杖疗疾,价廉效佳”的经验推广至全县,此举对当年发展巩固农村合作医疗起到了一定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虎杖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140号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3型、72号脊髓灰质炎Ⅱ型病毒,以及肠道病毒柯萨奇A9、B5组等病毒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家本先生常用虎杖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疗效独特,是值得推广的上乘药材。经治病案,见本书“医案实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