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案
例1 任某,男,25岁。1976年1月13日就诊。
患者1975年3月腰痛、血尿,经所在医院诊断为“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X片3408号,示:右侧输尿管上段有0.5cm×0.8cm大小的阳性结石影),建议手术取石。患者不愿手术,在当地服中药数十剂并配合“总攻”疗法,未见排石,再摄X片示结石位置大小如故,临床症状缓解。数月后值1976年春节,患者于探亲途中突发尿急痛,肉眼血尿,右侧腹背痛并放射腹痛。检查示:急性病容,痛苦表情,右侧肾区叩击痛(+)。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舌苔薄黄,脉弦数。诊断:右侧输尿管结石,辨证为“石淋”。处方:昆海排石汤加味。基本方加地榆10g,蒲黄10g,白茅根30g。5剂,水煎服。
二诊:1月19日。服上方5剂后血尿减少,腰放射痛减,脉弦,苔薄微黄。仿前方加皂角刺10g,炮穿山甲6g,王不留行10g。嘱继服5剂。
三诊:1月23日。脉、舌、症与上诊相同,嘱守方再服10剂。当服至6剂时,突然腹绞痛,尿程中断,窘急难忍,大汗淋漓,触及阴茎已发现结石降至尿道。屏气用力排尿,终于排出结石1枚,症状逐渐消失。X片检查已无结石影存在。近信访未复发。
例2 陈某,男,28岁,工人。1977年5月22日就诊。
患者于6天前突然腰痛,手捧腹部,小腹绞痛,排尿不畅,尿色如洗肉水。检查示:体质健壮,表情痛苦。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少许。腹部X光平片(片号11368)示:膀胱区见0.5cm×0.7cm大小的结节状高密度影。苔黄滑,脉弦数。诊断:膀胱结石。处方:昆海排石汤加味。基本方加虎杖15g,石韦10g,川牛膝15g。3剂,水煎服。
二诊:5月25日。服前方3剂症状缓解,守前方加丹参15g,金钱草20g,服5剂。26日,尿滞加重,腹绞痛频繁,尿急难忍,终于当晚10时先后排出3块结石,自觉症状消失。6月7日再摄X腹部平片,已无结石影存在。随访未复发。
讨论 家本先生在临床中体会到使用传统治疗尿路结石的方药不够理想,故试图寻找新的方药使结石从大化小,以利排出。考虑到昆布、海藻所含丰富碘质,吸收入血液和组织后,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并能使病态组织崩溃和溶解,选其为本方之主药,验之临床确有溶石、化石之功。方中选海藻、甘草同用,经其自身试服及大量临床运用,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反而疗效比不用甘草更好;活血化瘀之桃红能降低黏附力,使结石顺利排出;冬葵子、海金沙、滑石通淋滑窍;鸡内金、琥珀消结除石;配以四逆散理气止痛,以解除输尿管痉挛,有助结石的运行下移,并借大黄之力排出体外。
——本篇据家本先生刊发于《陕西中医》1984年1期之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