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防又可治

痛经可防又可治

痛经一词,人人皆知,它是指随月经周期出现的腹、腰或头或其他部位的以痛为主的系列症状。在妇科疾病中,因疼痛引起的痛苦,最为多见的就是痛经。

妇女一生中,从青春期月经初潮,到更年期绝经,大约有400次月经周期。月经前后或行经期中,感到小腹轻微胀痛,腰部酸楚,这是行经时胞宫(子宫)气血充盈,内膜脱落的生理现象,不属于痛经的范畴。倘若月经来临之际,或月经期间,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部,甚至剧痛昏厥,或兼呕吐、腹泻,这种独见于“半边天”的痛证,称之为“痛经”病。痛经若不及时治愈,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患者既痛苦难忍,又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应及时治疗。

痛经虽痛苦难忍,却是可防可治的常见病、多发病。据1980年的抽样调查,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的占13.59%。此病以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年多见,中年痛经者亦有发生,甚至还有更年期痛经者。

要预防痛经的发生,首先从产生痛经的原因说起。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功能性)痛经与继发性(器质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子宫收缩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而疼痛;继发性痛经,多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而引起疼痛。

家本先生认为,痛经是经血不能畅通地从胞宫排出,因而“不通则痛”。是什么原因产生“不通”呢?过食生冷,或受寒冷、雨淋,或坐卧湿地,或行经时游泳而致寒凝血阻;经期、产期外感湿热病邪,或素体湿热炽盛而致湿热瘀阻;失血过多,或久病失养,或劳累过度,精血损伤,或为保持苗条身材,饥饿节食而致气血虚弱,无力运行经血。痛经的病因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所致胞络血脉“不通则痛”的结果则相同,所以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均可导致痛经的发生。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身世,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痛经”的病因。她寄人篱下的悲哀,忧思好强的性格,失去恋人的痛苦,为了身材而节食,终日以泪洗面,加之体弱多病,痛经的病因可谓俱全。如果这种人不痛经,那才奇怪呢?

痛经的预防,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保持心情愉快;作息有规律,劳逸适度;避免雨淋及受冷;注意经期卫生;不贪食生冷,保证营养,既要防肥胖,又不要过度节食;更应加强体育锻炼。

痛经的治疗,西医采用解痉镇痛药,如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散列痛),每次1~2片;继发性痛经,多采取病因治疗。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痛经,常见的有以下证型:

1.气滞血瘀 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压痛明显,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暗红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多兼头痛、乳房胀痛、胁肋痛。采用理气化瘀治法,用血府逐瘀胶囊,每次6粒,1日2次,连服10天。最好在月经前7天服用,连续3个月经周期。

2.寒湿凝滞 经前或行经时小腹冷痛,痛及腰骶部,按之或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淡红,经行不畅,怕冷,手足不温,痛剧冷汗,或兼呕吐腹泻。采用温经散寒治法,用痛经丸,每次6g,1日2次,经前5天服效果更好。为防止痛经复发,待月经干净后,每天服艾附暖宫丸12g,分早晚两次服,2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3.湿热瘀阻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经色暗红,常兼白带色黄有异味。采用清热除湿、祛瘀止痛治法,用妇炎净胶囊,每次1.2g,1日3次,连服15天。

4.气血虚弱 经行或净后小腹隐隐作痛,腰酸痛,按之则舒,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萎黄或苍白,常兼精神疲乏、头晕耳鸣、不孕。采用补气补血治疗法,宜用八珍益母丸,每次9g,1日2次,连服15天。

除此之外,还有饮食疗法。包括:①马鞭草、香附子炖猪蹄:马鞭草30g,香附子15g,猪蹄1支洗净,加少许黄酒,同煮熟后加适量调味品,食猪蹄饮汤。适用于气滞血瘀痛经者。②吴茱萸粥:粳米50g,煮熟后加吴茱萸2g(研末),生姜10g、葱白3个,同煮为粥。经前、经期,每日1次,连服5天。适用于寒湿凝滞痛经者。③郁金鸭:嫩鸭250g(洗净后切成小块),郁金10g,山楂20g,海带30g,加水待鸭煮熟后,稍加调味品,吃鸭饮汤。适用于湿热瘀阻痛经者。④黄芪、当归、延胡索、益母草煮鸡蛋:鸡蛋2个,黄芪30g,当归10g,延胡索10g,益母草25g,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去蛋壳再煮5分钟,吃蛋饮汤。月经前,每日1次,连服7天。适用于气血虚弱痛经者。

综上所述,痛经虽然非常痛苦,但只要早预防,痛经是不会发生的;痛经患者,只要及时正确地治疗,定会早日康复。所以说,痛经可防又可治。

——本篇据家本先生收录于《健康人生 快乐百年》2007年第2版之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