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伯父 感念恩师——郑惠伯

缅怀伯父 感念恩师——郑惠伯

郑惠伯(1914—2003)是我的伯父、恩师,四川省奉节县(现隶属重庆市)永安镇人,主任中医师,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自幼随其父郑仲宾学医。

1931年伯父在重庆针灸医院学习,与龚志贤、熊雨田、唐阳春等同窗,学成后行医故里,在郑仲宾创办的“泰和祥”国药店坐诊。1954年他创办奉节县联合诊所,任所长;1956年调入四川省万县专区医院(现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曾先后任该院中医科主任、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四川中医》杂志编委、农工民主党万县市委员会主任委员。

伯父从医70余载,从未间断,直至辞世。他治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倡导读书广博专精,并行不悖,在实践中继承,在实践中创新。他临床擅长内、妇、儿科,尤以辨治温病、疑难病、急重症著称。他一生主要精力忙于临床,带教门人,先后在《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长江医话》《中医精华浅说》《名医名方录》《中医杂志》等图书、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伯父医德高尚,创新求效。早在1932年,他就加入慈善机构“济贫药局”,义诊3年。当时天花、伤寒、麻疹、猩红热、疟疾等传染性疾病流行,他运用温病学术思想辨治,疗效颇佳,深得社会各界嘉许。从此,伯父对温病学更加潜心研究,经数十年临床观察总结,终创立“川东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已正式被《川派中医源流与发展》一书收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993年,他作为有突出贡献专家,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伯父承前启后,将其家传的岐黄之术和积累数十年的临床宝贵经验,以及宽容致诚的高尚医德,均已传至其子孙后代郑邦本、郑家本、王光富、郑建本、郑祥本、郑丽、蒋飞等人,达到了“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我们誓将接好郑氏家族中医药的班,代代相传,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来纪念郑惠伯老先生100周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