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优质美术教材的运用与开发
基于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后对美术教育的重新认识,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无论对学生个人的学习和终身发展,还是对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以及全球化进程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正如美国教育家艾斯纳(Elliot W.Eisner)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美术的价值,那么孩子们就无法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也难以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获得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因此,我们要开展高品质的美术教学,向孩子们传递美术的价值与力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学习所提供的不可或缺的经验是如此的重要。而传递美术价值与力量的优质教材资源是开展高品质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
众所周知,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载体。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怎样使用教科书?又如何超越现有教科书的局限,密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美术课程与教材资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并付诸实践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美术教师要更新教材观。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文本”和“材料”,其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教材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提供一种资源或一些范例,为师生提供可选择、可开发、可创造的契机。从这一意义上说,教材是可拓展、可探索、可研究的平台。树立动态的教材观,就是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认识和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其次,新入职的美术教师要灵活使用美术教科书。由于现行的美术教科书是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教科书体现了国家对美术课程的诉求。新进美术教师应在认识整套教科书的结构与每一册教科书的结构的基础上,对执教年级教科书中的每一课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在备课时特别注意不能仅仅关注教科书中知识和技能的内容,而要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每一课例的过程与方法上下功夫,设计清晰易学的融美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教学,以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质量。
再次,资深的美术教师要富有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例如,结合本校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与水平,调整或拓展教科书课例所呈现的知识、技能、图例和方法;或将一册教科书中相关课例整合成一个单元,进一步加强几个课例之间横向(广度)与纵向(深度)的关联,设计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富有创意的单元教学活动,传递美术的价值与力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学习所提供的不可或缺的经验是如此的重要,获得21世纪必备的美术素养。
最后,美术教师要开发丰富的教材资源,特别是开发超文本形式的美术教材。在超文本形式的美术教材中,一个重要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控制文本,自己去组织和解析材料,用更多灵活的方法参与学习,与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文本产生交互作用。而教师则可以利用超文本形式及其他信息技术,根据地方、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一起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作为校本教材,设计并实施富有特色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美术教学活动;也可以根据教科书上的课例或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制作以5—8分钟的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而开展的精彩教学过程的微课,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美术学习,使学生在提高美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媒体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