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材料的特点
课程标准规定的美术学习内容多种多样,因此美术学习需要准备的工具材料也多种多样。像小学阶段的学习,涉及的工具材料除了常规的铅笔、钢笔、油画棒、彩色水笔、记号笔外,还有各种彩泥、陶泥、毛笔、墨汁、宣纸、吹塑纸、油墨、木刻刀、水彩色、调色盘、各种彩色纸张、各种废旧材料等。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除了那些有专门美术教室和美术学习材料统一采购的学校外,让学生一个学期准备多种材料,困难较大,给教师造成的教学负担也比较重,尤其一些农村学校和乡镇学校,美术学习材料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为解决这一矛盾,浙美版美术教科书将有特殊要求的工具材料的教学内容适当集中。除了像油画棒、彩色水笔和常用纸张材料外,每一册只保留一到两种需要准备特别材料的学习内容,如二年级上册主要准备泥塑的材料,二年级下册主要准备版画的材料;三年级主要准备水墨画的材料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既考虑了课标的要求又兼顾到了教学的实际。
四、美术教科书的使用
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美术教科书,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对美术教科书使用得当,在实际教学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有正确使用教材的观念。正确的现代教材观,不能像过去那样将教材奉为圣经,而是将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教学的参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将国家标准教材、地方课程教材、校本教材当成一个整体,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现代的教材观鼓励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将教材视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和教学活动的中介。在这个观念指导下,通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调整美术教学内容。一般而言,美术教科书在处理内容时都比较均衡和全面,但有的内容并不适合一些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学内容,也可以调整一些内容的分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开发校本课程。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虽然只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但有利于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有助于理解地方文化,也能加强对一些特殊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教科书使用观念变革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还需要积累和准备,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美术教师而言,需要对美术课程标准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能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对美术教育的总体价值判断以及美术教育要达成的总体目标要有明确意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美术教学各种手段。当然,课程改革以来,也有一些对课堂教学有一定思考的美术教师,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也出现了完全轻视教科书的内容、任凭主观随意改变课堂教学内容的现象。这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正如学者钟启泉教授所言,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种将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是不恰当的,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轻视或者放弃教科书的任何观念和行为同样是不恰当的。
其次是要深入理解教科书编写的意图,尤其对教科书的整体、全貌要了解。全面、整体地理解教科书后,才可以根据其他逻辑重新安排教学内容。美术教科书中的内容总是依据一定的逻辑进行安排的,但是这种逻辑不一定适合千差万别的教学情况,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美术教学的理解灵活地调整或者设计自己的逻辑。比如,频繁地变换工具和材料可能会使学生忘记携带和难以准备,增加授课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将一些使用同一材料的美术学习活动集中在一起,比如将一个学期的版画内容或者国画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中,这样可以提高画材使用的有效性。整体理解教科书是活用教科书的基础,不了解教科书的活用是没有基础的乱用,必然偏离正确使用教科书的轨道。
再者,正确使用教科书一定要结合课堂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对教科书加以补充调整改造,达到教学目的。与其他版本的美术教科书相比,在使用浙美版的美术教科书时,可以特别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