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层面上,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志愿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延伸,志愿服务不再仅仅意味着慈善爱心。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2017年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志愿服务条例(草案)》,标志着志愿服务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做好新时期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是迎接改革大考的一道必答题。2012年萍乡率先在全省打造了市级志愿服务中心,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市财政出资300多万装修和配置设备,政府专门购买了3个公益岗位,借调了2名工作人员,并建立了市级志愿服务网站和手机App。截至2017年6月底,萍乡市已拥有安源志愿者协会、仁爱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志愿组织60多个,志愿服务队伍500多支,志愿者人数多达20余万人。但不容忽视的是,志愿者年龄结构不平衡,普遍年龄偏大,中老年占比75.6%,退休和自由职业者占多数。志愿者队伍负责人的专业化程度偏低,参加座谈会的7名志愿组织负责人中,仅1人为律师,其他均为社会自由职业者;志愿服务主要局限在扶老、捐款、环卫等领域,而涉及卫生医疗、专业培训、心理咨询、溺水防护、应急救援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和服务项目少。经费来源缺乏有效监管,在座谈询问中,有个别志愿服务组织谈到经费主要来自广东NGO组织,且具体背景不详,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政府部门重视。志愿者数量发展趋势较快,但作用发挥并不与之匹配。萍乡志愿者人数已占城市人口的11%以上,以安源志愿者协会为例,2006年成立之初,仅有5名志愿者,现已发展至5 000多人。但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发展质量的参差不齐。以上情况说明,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的整体参与感还不强,尤其是青年人和专业人士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有待提高;政府重视支持引导还不够,没有意识到志愿服务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某些缺位,已成为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的重要补充;没有把志愿者和志愿者队伍作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加以规范管理和提升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完成“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考核”迎检就等同于志愿服务工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