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梯队效应,男性优质资源稀缺
婚姻是获取权利、资源、地位的新渠道,但按照中国历来有从生理性别上确定女性地位的民俗传统,女性家庭成员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男主女从”的文化观念自然形成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也称之为择偶梯队理论。女性习惯于在择偶中往上找,倾向于选择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入等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的男性;而男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又恰恰相反,较倾向于选择各方面条件低于自己的女性。按照择偶梯度效应,男性往下找,目的是便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掌控权,在家庭中建立并维护男性的绝对尊严与地位;而女性往上找,就是要寻找依靠,女性借助男性的优势地位建立自己“稳定”或“幸福”的家庭生活,以及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地位和尊严。处于社会底部的,如农村或城市贫困男性,自然没有女性愿意选择。而如果女性自身各方面条件较好,本身已经处于社会生活中较高层次,再往上选择,优秀的男性资源势必更加稀缺、有限,造成择偶资源紧张。学校“联谊会”上参与女性无一不是高知、高学历,甚至一些女性还具有高职称,她们本身职业地位、工资收入等条件优越,但在择偶时仍将目标定在比自己更优秀的男性,或者最起码条件应跟自己差不多。几位女博士坦言,“学历不一定必须是博士,但起码应该本科以上,工作单位、工资收入等就不能差了”。总之,男女双方综合条件比较,男不能低于女,否则,谈不成。“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夫贵妻荣”,优秀女性期待更优秀男性与之相匹配。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普遍认为依赖或借助男性的力量可以获得相应的生存条件和资本,甚至过上更为富足、体面的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一定声望和地位。这些年一些明星美女争嫁“豪门”,一夜间声名鹊起,身份地位尊贵无比。这些例子告诉女性嫁“优质男”更容易获得成功,获得社会尊重。其次,“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符合传统性别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的评价标准。一位单身女性,纵使个人事业很成功,却无法获得拥有美满家庭的优越感及成就感;优秀单身女性如果没有幸福家庭支撑,通常被认为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不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