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心理学上看双性化人格的形成具有合理性和大作用

(一)从生物、心理学上看双性化人格的形成具有合理性和大作用

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拯救男孩》序中所言:“其实,男孩子也好,女孩子也罢,都是大自然神奇的产物,都是这个世界上不可缺少的生命。男孩子有男孩子的优势,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强项。从差异心理学的角度看,男孩子与女孩子的差异,远远小于男孩子与男孩子、女孩子与女孩子之间的差异。”(朱永新,2010)男、女孩都会分泌的雄性、雌性激素说明双性化有其生理基础;其激素水平间的差异导致了两性发育上的差异。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在1935年研究三个新几内亚部落时,发现人精神上的双性化比生理上更不明显。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人类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始模型——阿尼玛(anima)和阿尼玛斯(animus),前者为男性的女性特征,后者为女性的男性特征,说明人类先天具有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以后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曾从心理学或实证角度多次论证,一致得出:“双性化人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这就为两性的成才及个性发展提供了心理依据和发展方向。”(李立娥,200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