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上

(三)在家庭教育上

家教误误一生,所以建议在家庭教育上,依托多途径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工会、学校的家长会、志愿者来组织培训家长,并提倡:1.实施终身的“双性化”教育新理念。2.抨击过于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落后观念,和重男轻女、重女轻男的旧习俗,如只有男子才能为逝去的父母捧灵送终,女儿不能上族谱、进家族祠堂等旧风俗,落实男女都是传人等良风新俗。3.顺着孩子性别倾向来引导他/她,让其“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习异性特质中受益”(孙云晓、李文道、赵霞,2010:75)。让孩子明白自身处在性别气质多元化中,力争养成双性化人格。

总之,由于性别规训贯穿于人社会化的全过程,借鉴国内外相关成功经验,全社会可以顺应时代发展,在国民教育、家庭和社会多场域中,创设条件倡导性别气质多元化。以推动终身的“双性化”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更好地激发众人的潜能和提升其幸福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愉快成长好好成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台湾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启示 [EB/OL].http://www.chinatide.org.tw/study/Report/63-1.pdf.

[2]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3]方刚.男性气质多元化与“拯救男孩”[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17-20.

[4]胡晓红,左孟华.教育公平视野下对“男孩危机”的性别解读[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31-236.

[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6]姜云飞.独立与传统:“80后”性别角色的双重标准[J].中国青年研究,2009(7):23-28.

[7]蒋永萍.世纪之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8]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17-122.

[9]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10]李立娥.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7(6):224-228.

[11]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J].青年研究,2010(3):70-76.

[12]唐若水.美国“双性化教育”挑战传统“单性化教育”[N].光明日报,2003-08-08(11).

[13]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1):29-36.

[14]徐安琪.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J].青年研究,2010(1):17-23.

[15]朱永新.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M]//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1]李立娥,女,博士,江西财经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此文为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主办的“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收录在由万刚主编的《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