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可以将留守妇女工作与家庭服务工作对接做好
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势在必行。留守群体进城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城镇怎么迎接的问题,一是村民怎么融入的问题。留守群体中选择进城的老人较少,多数是儿童和妇女,此外还有少量中年男子。其中需要突出考虑迎接、融入问题的重点人群是留守妇女。
经济是基础。城镇怎么迎接留守妇女,留守妇女怎么融入城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就业问题。一方面,要考虑留守妇女的就业能力。她们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仅从事过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即使打过工也缺乏技术,就业能力弱,学习能力也弱。因此,城镇应该保留一些适合妇女从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帮助留守妇女进城后能够劳有所得,分担家庭经济负担。留守妇女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参加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将那些需要一定体力、通过培训自己可以胜任的行业作为择业方向,发挥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的优势,依靠诚实的劳动获得收入。另一方面,要考虑城镇发展的产业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留守妇女应该主动适应城镇发展产业需求,优先选择生活性服务业。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内容是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相对而言,旅游服务业、体育服务业的专业性较强,商贸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更适合留守妇女进入。再进一步看,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镇,商贸服务业都已较为发达,而家庭服务业却成熟度较低,具有更大的就业吸纳余地。因此,家庭服务业是留守妇女进入城镇最好的就业桥梁。
针对家庭服务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这些都是城镇家庭所迫切需要的。城镇家庭多为双职工家庭,工资收入高,生活条件富裕,家庭消费正处于由实物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的升级阶段,有需求、有财力、有意愿购买家庭服务。而留守妇女多数家庭困难,虽然勤劳本分,却苦于家庭负担重、就业门路少、生活压力大,家庭目标是摆脱贫困、提升能力、共享发展成果,因而也有需求、有能力、有意愿从事家庭服务。
全国妇联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妇女已达约5000万人。2014年3月27日全国妇联加快巾帼家政服务健康发展推进会透露,现阶段我国家政服务需求缺口达3500万人。可见家庭服务业吸纳留守妇女就业的容量非常大,供需两旺的态势非常明显。将留守妇女工作与家政服务工作对接好,将会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可以破解留守妇女工作的难题,可以推进农民工家庭人口市民化,可以满足城镇居民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可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可以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
做好留守妇女与家庭服务对接工作,需要政府和妇联组织站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留守妇女进城参与家庭服务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家庭服务业扶持力度,推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家庭服务业市场秩序。要加强留守妇女职业技能培训,放宽家庭服务培训政府补贴政策,鼓励留守妇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健全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为留守妇女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
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各级妇联共创办家政服务机构2 449个,培训基地1 519个,年培训妇女56万人次,年安置60万妇女就业,年服务家庭187万户,涌现出山东大姐、陇原妹、龙妹、好苏嫂、皖嫂、红杜鹃等一大批群众满意、市场信赖、管理规范的巾帼家政服务品牌,为服务民生需求、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妇联组织创办家政服务机构帮助妇女就业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家政服务大有可为,要坚持诚信为本,提高职业化水平,做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全国妇联2014年1月24日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巾帼家政服务加快发展的意见》,3月27日又在济南召开推进会研究部署了在新起点上加快巾帼家政服务健康发展的工作。借此东风,将留守妇女工作与家政服务工作对接起来做好,必将功德无量。
[1]石爱忠,男,江西省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西省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本文曾被《中国妇女报》以《如何破解农村留守群体与“空心村”难题》为题刊于2014年7月22日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