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开展母亲教育,是对母教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古代母教传统中,有一系列对于女性“为人母”的规范或要求,如母亲教子要注意言行、注意环境等,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妇女史学者杜芳琴的研究中也认为:“母亲是一种社会建构。……‘母亲’是对女性的一种社会文化角色的指认派定,‘母性’则是对母亲角色的界定、规范和塑造。”[6]“好母亲”的标准,是依据古代儒家文化氛围及其性别制度规范而设定的,如能育善养、相夫教子、敬长恤幼、克己持家等。
强调重视和开展母亲教育,一定意义上带有重拾母亲教育传统的意味。针对古代母亲教育这一传统文化,当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并非让大学生一味回归传统,去遵从古代不平等性别规范下的母亲教育主张,而是通过相关课程的培训和学习,使大学生尤其女大学生掌握合理的母亲教育原则和方法,树立适合现实发展状况的新型母亲教育观念和意识。因此,高校开展母亲教育,既是对母亲教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