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双性化少女雷梦佳被另类后自杀了

一、问题的提出:双性化少女雷梦佳被另类后自杀了

据2010年5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将满15岁的河南初一女生雷梦佳自杀了……雷本来成绩不错,连任着班长,歌声“非常好听”,想当“歌星”,想孝顺父母和给同学送贺卡、围巾,性格非常外向,常买各样小饰品,长发,常会化妆等。可就是她,因为“讲话大嗓门,走路昂首挺胸,总爱把手插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晚上和男生一起喝酒”“爱打架”等被“另类”,甚至被排斥而很痛苦,一直想要退学;曾被两所中学劝退;终在全班38个同学中有26位投票希望家长把她带回家,得知自己被大家“撵走”后她自杀了……怎样的现实击垮了她?雷梦佳怎么就是另类和“被另类”?

若用社会性别视角对雷梦佳自身和被强加的一些既有社会规范、观念、习俗的原因、由来、规定者、主导者、影响、另外的可能性等天然合法性进行质疑和解析,就会发现在体力时代形成的父权性别文化,在性别期望、性别角色上形成的两性类别对立,如女孩只能温顺文静、柔弱矜持,而不能像男孩般张扬莽撞、大大咧咧等。“单性化”性别陈规,广泛弥散在雷所处的学校、社会、家庭中,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性别印象应用于自身的行为和处事中,并以头脑中固有的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印象来分派男人与女人的性格特征、社会角色和职业等。……往往会被用来支持对某一群体的偏见和歧视,一方面使人们成为形式的奴隶,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得某一群体在自我证言中失去多彩的个性”(魏国英,陈雪飞,2005:29~30),“具有过多异性性别特征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自尊水平较低”(孙云晓、李文道、赵霞,2010:75),从而“双性化”被另类,一直受打击排挤,内外交迫,最终绝望地自杀……要让悲剧不再重演,关键是怎样认识雷明显的“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两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1986:300),若大家认可雷梦佳的“双性化”人格,假以时日,让她学会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时,她极可能就是个大人才。为什么?难道“双性化”不是限制人全面发展、“有问题”需纠正的性别角色错位,而是解构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顺应时代进步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