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系统方面
表6表明这些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社会支持越高,被人容纳越多,容纳别人也越多,自尊心敏感性降低,对事件的归因更趋于客观,此结论符合牛丽等人观点。这反映少年犯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只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才有希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1]赵启新.浅析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预防[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31-32.
[2]牛丽.论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4):103-105.
[3]孟德敏.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4):147-149.
[4]肖冬梅.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4):165-166.
[5]唐尧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与对策[J].甘肃教育,2006,23(17):8.
[6]毕振志.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矫治与预防[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4):123-126.
[7]刘杰超.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惩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20(7):29-31.
[8]宋玉梅.家庭环境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150-151.
[9]谭立光.增强防范意识,远离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4):86-90.
[10]穆凯锋,穆自明.对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39-40.
[1]张军华,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农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讲师,江西省妇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