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我国的人口流动现象日益频繁。2014年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53亿。伴随人口流动模式由“单身外出”向“家庭型外出”转变,随迁子女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3 581万。在我国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体制下,随迁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户口,在就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享有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由于教育机会在人口中的分配形态会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分层的基本特征,因此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制度,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又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现有文献主要从宏观制度层面对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展开分析,从微观家庭角度切入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大力推动下,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经历了由“管制”,到“差别对待”,到“两为主”政策,再到“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变迁历程,教育公平理念不断加深,义务教育“上学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问题”;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底前出台”;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显而易见,教育政策已由过去仅关注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开始向义务教育前和义务教育后拓展,解决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高中和升学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教育政策的转变过程充分表明,户籍制度和教育政策对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排斥程度在弱化。在此情势下,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也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即除了从宏观制度层面进行分析,也需要从微观家庭层面展开探讨。
本文将基于家庭资本视角,探讨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描述随迁子女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机会现状;二是比较分析家庭资本对不同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教育机会影响的异同,并比较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随迁子女教育机会影响程度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和路径。本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一,研究对象的拓展(同时关注幼儿园、义务教育和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和比较分析方法的采用(比较家庭资本对不同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教育机会的影响差异,以及不同类型资本对教育机会影响程度的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现有相关研究;其二,有助于政府及社会各界准确把握幼儿园、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现况,进而弥补社会各界对不同教育阶段(尤其是幼儿园和高中)随迁子女教育机会认知上的不足;其三,可以为政府制订、出台、修改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以提高随迁子女的教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