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在家庭资本理论方面,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The Forms of Capital一文中,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类型。经济资本主要指生产资料,由土地、工厂、劳动等不同生产要素,以及经济财产、各种经济利益和收入组成,可以转化为货币,以产权为制度化形式。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最感兴趣,也是论述最多的资本类型,是指在文化活动场所积累的劳动,它以作品、文凭、教养为符号,以学历为制度化形态。它有身体化、客体化、制度化三种形式。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或群体,因拥有一个比较持久且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关系网,从而积累的现实和潜在的资源总和。

借鉴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本文将家庭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类型。经济资本可以为随迁子女进入学校就读提供学费、书本费、杂费等经济支持,使其能够适龄入学,因此经济资本会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具体到各教育阶段,由于幼儿园主要由私人承办,经济资本多的家庭可支付得起其适龄随迁子女就读幼儿园而需要缴纳的学费、保育费、管理费、伙食费、杂费等费用,故其在学概率可能更大。但受“两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政策执行较好的影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可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主要受制度的排斥、资源有限的制约,这可能使家庭经济资本与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没有关系。所以,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家庭经济资本会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但这一影响因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异。

文化资本多的家庭更容易看到教育的收益,更能够意识到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更高,进而更愿意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因此,文化资本多的家庭,其随迁子女在各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越多。所以,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家庭文化资本会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且这一影响适用于不同的教育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人情社会,社会资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但社会资本在解决他们在流入地的教育困境时依然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资源供小于求的情势下更是如此。具体到各教育阶段,在以私立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阶段,只要家庭愿意支付学费,适龄随迁子女就可获得进入幼儿园就读的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的“上学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因此家庭社会资本对随迁子女在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会没有显著影响。所以,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家庭社会资本会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机会,但这一影响因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