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的冷落
2025年09月26日
(二)群体性的冷落
除日常串门外,红白喜事、庆祝节日等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男孩、女孩在出生仪式上有很大差别。生儿子时,主人除了例行放鞭炮等庆祝仪式外,还会请很多村民来家里吃饭,会在庭院里临时搭建帐篷供客人吃饭、聊天,场面较大,主人也感觉很有面子。而头胎生女儿的和连续生女儿的家庭则要冷清许多,一般不太张扬,多只请有血缘和姻缘等亲密关系的人来庆祝一下,出生仪式的差别既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又在日常生活中彰显着性别不平等。在遭遇生病等重要事件时,村民对待的方式也不同,非纯女户家庭有人病愈归来时,除了血亲关系的人外,很多街坊邻居会来探望和主动帮忙,其中的差序格局并不十分明显。而同样情况下,不仅去纯女户家里探望的人寥寥无几,在提供支持上,村民会明显地按照差序格局的方式来承担责任,提供首要照顾或帮忙的一般是亲戚,如果亲戚不帮忙时,其他人才会帮忙。在结婚、丧事、生子等其他场景似乎演绎的是同一个版本。这一状况似乎比那些遭遇HIV的人境况更糟。来自村民的冷落使得纯女户感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他们多难以融于喜庆气氛中。一纯女户家庭的父亲去村民家喝结婚喜酒,结果大醉而归,事后问起,他说:“看到这个场景难受,心情不好。”这与江立华等的调查情形类似。尤其是那些空巢纯女户的孤独感就更加强烈,他们不太愿意去看着别人含饴弄孙,看到会倍感凄凉和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