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婚、恐婚与婚恋焦虑现象增多,征婚主体趋年轻化

(三)急婚、恐婚与婚恋焦虑现象增多,征婚主体趋年轻化

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言往往是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不同时期的语言反映着特定社会生活的景象。这些年,关于恋爱、结婚等有“闪婚、毕婚、恐婚、婚活族”这样一些新名词,这些名词反映嬗变中的青年婚恋观,也反映民众的一种急婚心理。一般来说,男性22至30岁是婚恋活动的参与主体,而女性比男性通常低2至3岁,与我国《婚姻法》法定结婚年龄有关,也与传统习俗有很大关系。但现在所谓“剩男”“剩女”增多,无论男女,一旦接近30岁还没有结婚甚至没有确定恋爱对象就变得很焦虑,对婚姻要求提速,迅速加入征婚者行列。看见校“联谊会”上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问她们为何参加这样的活动时,她们回答“不小了,得赶紧找呀”。这些较年轻女性的加入,说明相亲有年轻化、低龄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婚恋竞争,使年龄稍大些的女性危机感更强。

笔者一些同事、朋友,家有女儿正读大学,家长就迫不及待要求女儿赶紧找对象,或亲自到处物色目标,只等女儿大学毕业就立刻确定恋爱关系或结婚。至于女儿将来是否工作或读研,他们主张顺其自然。但即便读研,也要赶紧结婚,否则成了“剩女”得不偿失。在征婚中,家长比子女更加焦灼不安。据小付父亲说,“每周末公园自发形成的帮子女相亲聚会,我和老伴已经成了常客”。现在好些城市公园、街头市民自发形成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父母帮子女相亲大会”,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许多中老年人为儿女婚事忙碌操心,普遍感觉现在急婚、恐婚、婚恋焦虑现象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