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女工的思想问题
虽然返乡女工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观念因素,她们的政治思想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积极性、市场竞争主动性、精神焦虑排解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1.政治参与积极性依然较弱
返乡女工成为新的留守妇女群体之后,虽然她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活动,但是参与的积极性依然不如男性。
调研发现,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热情不够高,呈现出被动的特点。一些妇女认为村“两委”选举只是让她们投票,在投票时也缺乏自己的主见,往往听从于家中男性或村干部的意见。大部分妇女缺乏政治参与的勇气,参与者也大多局限于妇女组织等特定需要。例如,村级妇代会主任的选举,有少数人认为投票只是走过场,“投谁的投票都一样,上头早就已经定好了”。
数据显示,2015年4月14日江西省委组织部发布消息,在江西省第九届村居“两委”换届后,共选举产生第九届村(社区)“两委”成员123 852人,其中女性为34 389人,女性“两委”委员人数虽然比第八届增长2.2%,但还是不到27.77%,不到男性两委委员(占比72.23%)的一半,相比较差距仍然较大。[6]
2.市场竞争主动性依然较弱
由于受到思想传统僵化、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生产技能单一、生活圈子相对闭塞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返乡女工害怕参与市场竞争,不愿主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
调查显示,55%左右的受访者倾向于安于现状,她们缺乏个人理想和追求,把个人价值的体现、未来生活的改变等期望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不少受访者表示“从事商品交易是丢人的行为”“丈夫挣了钱,我就幸福了”“儿女成才了,我就有价值”,妻凭夫贵、母凭子贵等传统思想依然存在。23%的受访者甚至可以为了丈夫、子女放弃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对未来更高质量的生活缺乏信心和追求的勇气。
3.精神焦虑排解能力依然较弱
年老之后,从年轻时务工的城市回到目前生活的乡村,不少返乡女工因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未能很快适应农村的生活,导致精神萎靡、焦虑,失落感强。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活节奏的改变。在外务工时适应了紧张的快节奏生活,回家后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导致一部分人在家无所事事。二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在外务工时居住的是城市,出行交通便利,购物环境优越,商品种类齐全,而在农村交通不便,居住环境恶劣,商品物资缺乏,导致部分人心理落差较大。三是生活负担的改变。在外务工时,大多数人吃住在工厂企业,家庭事务和家务劳动较少,和丈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比较多;而回乡后家庭负担很重,家务活繁杂,与丈夫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过日子如同“守活寡”一般。
因此,返乡女工在承担繁杂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还要忍受孤独与寂寞,长时间无人可以倾诉和发泄,还因为担心农村治安、后代学业等问题,精神压力很大,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猜疑等精神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