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化工作机制,推动妇联组织全面参与应急管理
妇联组织在参与应急管理上,除了依靠自身的网络系统之外,更多的是建立在借力和合作基础上的,所以妇联组织应不断开发自身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类组织及妇女社团的作用,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促成妇女工作的合力。主要应完善以下几方面的机制:一是妇女应急培训机制。妇女和儿童占了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妇联组织应该在应急知识培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切实提高广大妇女儿童的应急意识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对交通事故、地震和火灾的避险与自救、溺水、医疗急救常识等进行讲解,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对应急避险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强应急避险意识,提高应急避险的能力。扩大培训范围,做到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避免因应急常识的不普及而造成人员和财产伤亡。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面前,从容面对的健康心理是战胜灾难的重要条件,而长期的生存技能培养,又是获得健康心理的根本途径。所以进行长期、细致、具体的自救和心理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是应对社会危机和自然灾害的现实需要。二是信息沟通机制。妇联组织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组织、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代表一定利益群体,又向政府表达各方面的主张和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政府则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平衡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沟通政府与社会、组织、民众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向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迅速、准确、公开地传递政府的各种信息和主张,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应急管理成本,更可以构建起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平台。妇联组织通过发挥其组织系统的优势,加强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提高信息沟通能力,既可在平时提高工作效率,又可在危机发生时提供畅通的信息通道。三是有效的协调机制。妇联既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又在组织序列上隶属于党群系统,从而决定了妇联组织具有双重角色。妇联的双重角色有利于党和政府在国家架构中关注妇女,使妇女问题在法律层面得到解决,是妇联组织得天独厚的优势。[5]同时也常常使妇联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陷入难以摆脱的尴尬境地,特别是一些基层妇联,实际上被整合成党政的一个部门,在全局利益和妇女具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妇联干部常常服从于政府,难以成为妇女利益的代言人。[6]由此可见,处理好妇联与党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妇联组织的定位,也关系到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值得认真思考。在党委领导下,政府是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导者,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起协同作用。在实施应急管理活动中,妇联应该本着协同的原则,利用其网络遍布和联系面广泛的特点,为政府部门在进行应急管理和服务方面提供便利,尤其是在进行妇女和儿童管理方面,它的协同效果更加凸显,做到在管理中不越位、不缺位,就会为政府履行特定的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韩俊魁.NGO参与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朱国云.特大危机管理中的政府防治与民间救援[J].江海学刊,2004(1).
[7]石奎.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1).
[8]沈荣华.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J].新视野,2005(5).
[9]张晓军,齐海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0]南文卓.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新环境中的角色分析: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经营管理者,2008(12).
[11]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12]博兰尼.自由的逻辑[M].冯银江,李雪茹,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3]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4]洪晓娜.博弈视角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15]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龚咏梅.“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J].妇女研究论丛,2006(6).
[17]李静之.试论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和妇女解放的关系——兼论妇联和国家的关系[J].妇女研究论丛,2001(2).
[18]雷水贤.双重角色对妇联履行职能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2(6).
[1]程扉菲,女,新余市妇女联合会家庭与儿童工作部部长,江西省妇女研究会理事。
[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总则。
[3]龚咏梅:《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4]孙多勇:《突发事件与行为决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4页。有修改。
[5]李静之:《试论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和妇女解放的关系》,《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2期。
[6]雷水贤:《双重角色对妇联履行职能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