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的性质
人往高处走。农村留守群体是伴随着家庭主要成员异地就业、创业、求学、参军、经商、从政等而出现的,通常特指农民工在外地务工后因无力安顿家人共同居住而留守在农村的家庭成员,以儿童、妇女、老人居多。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扩大,农村留守群体也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在生活、学习、生产、安全、心理、养老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严重程度、不利影响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妇联及其他社会机构、社会组织为解决农村留守群体的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开展了一些关爱活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缺憾。
“空心村”问题是另一种形态的留守问题。人们使用“空心村”这一词语,有的是指村民选择到村庄外围的开阔地带或道路两旁建新房,造成村庄中心老屋、宅基地空置浪费的现象,说的是村庄改造问题;有的是指村民纷纷向中心村镇或城市转移,不再回到村里居住生活,造成村庄人去楼空、只有少数人留守的现象,说的是村庄离弃问题。有报道披露,最近10年来,我国每天有近百个村庄消亡。因人口转移、离弃而造成的“空心村”更是不在少数,它们处在等待消亡的状态。不难看出,村庄离弃问题是儿童、妇女、老人留守问题的延续。“空心村”的留守人口,有些正是通常所说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有些则是无力外出务工或转移而全家留守,他们同样在生活、学习、生产、安全、心理、养老等方面面临问题。当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也日益转移出去以后,“空心村”的问题会更严重。因此,关注农村留守群体应该一并关注“空心村”里的留守户,解决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应该一并解决“空心村”留守户问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解决问题不光要知道是兵来了还是水来了,还要进一步弄清楚来的是什么兵、什么水,才能更有针对性。解决农村留守群体和“空心村”的问题也是如此。
农村留守群体的问题表现多样、性质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但至少有以下几点性质值得注意。
一是必然性,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人口城镇化、农民变成市民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这其中也必然有一个先来后到、逐步转变的过程,那些等待转移的人口就不得不处于留守状态。
二是体制性,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阻碍,农民工半市民化、农民工家属留守农村、农村弱势家庭留守“空心村”,都是城乡二元体制阻碍的结果。
三是综合性,农民外出务工表面上是为了增加收入,但根本上还是为了寻找能够综合改变农民命运的出路,农村留守群体问题说到底就是不能综合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
四是整体性,留守群体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农民工家庭甚至一个贫困村庄整体面临的问题,单独维护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或农民工某一方的利益都会增加其他家庭成员的压力,单独帮助某个困难家庭解决问题也会引发其他困难家庭的不平。
五是趋向性,农村留守群体从无到有、“空心村”从实到空是一个进步的开始,其愿望、出路趋向于融入城镇化或城乡一体化进程,人转移成为市民或新农民,村转移成为城镇或新农村,绝不是停滞、退回。
六是特定性,农村留守群体问题的具体表现与个人、家庭、当地的特定条件有密切关系,解决起来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难点、依托不同的资源、经由不同的路径,以殊途同归的多样统一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