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讨论与结论
以上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职业女性生育选择与政策支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照框架。现有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关“全面二孩”政策下适龄人群生育选择的研究大多以家庭为分析单位,缺少社会性别和女性发展的视角,除少量研究针对身处生育和职业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女性外,尚未对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有关生育选择模式和路径的研究大多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无法为职业女性生育选择的影响机制提供更多元化的阐释。以上将是后续相关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职业女性既是生育的主体,又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研究职业女性的生育选择,探讨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的路径,以完善的配套政策引导和支持职业女性选择生育,对推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确保劳动力市场正常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风笑天,李芬.生不生二孩?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生育抉择及影响因素[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1):94-101.
[2]顾宝昌.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J].人口研究,2011,35(2):43-59.
[3]黄桂霞.生育支持对女性职业中断的缓冲作用——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为基础[J].妇女研究论丛,2014(4):27-33.
[4]李建民.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J].人口研究,2004,28(6):2-18.
[5]陆旸,蔡昉.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世界经济,2014(1):3-29.
[6]穆光宗,茆长宝,周建涛.全面落实二孩政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4):117-121.
[7]马春华.瑞典和法国家庭政策的启示[J].妇女研究论丛,2016(2):20-23.
[8]彭希哲.实现全面二孩政策目标需要整体性的配套[J].探索,2016(1).:71-74
[9]宋健.中国普遍二孩生育的政策环境与政策目标[J].人口与经济,2016(4):121-126.
[10]佟新,刘爱玉.城镇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基于2010年中国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15(6):96-111.
[11]吴小英.主妇化的兴衰——来自个体化视角的阐释[J].南京社会科学,2014(2):62-68.
[12]杨菊华.健全托幼服务 推动女性工作与家庭平衡[J].妇女研究论丛,2016(2):11-14.
[13]叶文振.社会性别意识与女性人口学发展[J].妇女研究论丛,2016(4):12-13.
[14]翟振武.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J].求是,2013(23):57-59.
[15]郑真真.从妇女和家庭的视角重新审视与生育相关的公共政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4):28-29.
[16]张永英,李线玲.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15(6):41-46.
[17]陆万军,张彬斌.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6,40(4):21-34.
[18]王玥,王丹,张文晓.亚洲女性收入对生育率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就业方式的视角[J].西北人口,2016(2):107-113.
[19]方英.个体调适与社会政策支持:高龄青年女性再生育与工作和家庭平衡研究[J].青年探索,2017(2):87-97.
[20]崔宝琛.当代青年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兼论中国家庭政策转向[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3):37-44.
[21]杨慧,白黎.城镇女性二孩生育与就业典型相关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29(3):5-13.
[22]谢棋楠.加拿大妇女劳工生育与育儿两性共同责任政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24(1):93-98.
[23]张慧霞.论女性社会保障的需求及实现——生育政策逐步放开背景下对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5):47-51.
[24]李宝芳.“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就业与生育平衡的困境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7,41(3):33-36.
[25]BUCHANAN A.The Impactof Declining Fertility on Children,Parents and Policy[J].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4,2(9):328-335.
[26]BONGAARTS J.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R].Bellagio,Italy:Global Fertility Transition,1998.
[27]FURSMAN L.Ideologies ofmotherland and experiences of work:pregnant women in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careers[R].Berkeley CWFWorking and Occasional Papers,2002.
[28]GEISLER E,KREYENFELD M R.How Policy Matters:Germany’s Parental Leave Benefit Reform and Father’s Behavior 1999—2009[R].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emograph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2:6,18.
[29]LOHMANA H,PETER F H,ROSTGAARD T,et al.Toward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Family Policies in the EU[EB/OL].http://www.oecd-ilibrary.org/social-issues-migration-health/towards-a-framework-for-assessing-family-policiesin-the-eu_223883627348.
[1]徐佳,女,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江西省妇女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为女性社会学、婚姻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