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内涵特征及传承方式
2025年09月26日
一、家风的内涵特征及传承方式
家风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体现在家教、家训、家规、家书、家信、家诗、家俗等方面。最早的家训是大禹创制的“祖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家风一定是正义、健康的内容。《左传》明确规定:“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教子做人要走正道,不走邪道,这叫“义方”教育。但除世家大族和书香门第外,家风的传承往往不见诸文字,而是通过环境熏陶、家庭礼仪规范和长辈对晚辈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生存环境下,家风功能上趋于实用化,价值上趋于世俗化。因此,从传统家风中挖掘、吸收有价值的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借助于村规乡约等新的文化形式,不失为构建中国特色家风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民族是注重学习的民族,注重记录生活经验,是最富有历史感的农耕民族。近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转型与历史巨变。延续了数千年的耕读文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之下被不断侵蚀,乡土、乡情、乡愁似乎逐渐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随着城市化加速,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空壳化、青年流失、生态破坏、信仰缺失、精神颓废等问题相继涌现。“天下之本在家。”为了激活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创造性地复苏耕读文化,以家风建设为突破口,唤起深隐于基因中的文化自觉,已是刻不容缓。这是因为家风、家教、家训、家规和家习,能够促成提高个人修德、家庭素养,能够改善社会风尚、汇聚民众精神,形成国之力量。历史上,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家庭,会因其家习家规的特质和传续的特殊方式,规约、改造个体,形成类型化、特性化的社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