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中学女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农村贫困中学女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汪小琴 许爱珠 张建灿 熊红星[1]

【摘 要】 目的:探讨农村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农村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对江西、云南、陕西农村690名中学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富裕女生差,贫困女生和富裕女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应对方式上,初二贫困女生在幻想和合理化方面得分高于初二富裕女生(P值均<0.05),而高二贫困女生和高二富裕女生比较在逃避一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困女生更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尤其在“自责”“逃避”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应对方式各维度中,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和自责均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t值分别为-3.59,2.10,2.30,7.92,P<0.05或 P<0.01)。自责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中最为显著,解释量达21%。在本研究的众多家庭与社会背景因素中,只有贫困度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t=2.96,P<0.01)。结论:贫困是女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关注农村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她们采用积极的求助方式,对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精神卫生 适应 心理学 回归分析 学生 农村人口

贫困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倍受社会各界及教育部门的关注,而农村贫困女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学者较多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认为贫困女生在经济、地区发展、学校条件、家庭环境以及性别上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傅金芝等认为,贫困地区女生在认识能力、智力方面都低于男生。农村贫困女生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文化水平较低,内心冲突较多,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且应对困难的方式简单,解决问题易走极端,采用自助的方式较少,这也影响其独立自主和成才。

因此,研究农村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及面对困难和压力所采用的应对方式的类型和趋向性,对于指导农村贫困女生如何面对困难,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