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底层与私人化:论范雨素文学女性书写的空间意蕴

城乡、底层与私人化:论范雨素文学女性书写的空间意蕴

席志武[1]

【摘 要】 湖北襄阳的育儿嫂范雨素的文学书写具有丰富的空间意蕴,这至少体现在三个具体方面:介于城乡之间的地理空间,来自底层经验的生存空间,以及作为一种私人化写作的话语空间。它们内部构成了一种实践关系,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它对于未来是敞开着的。从空间视角对范雨素的自传性文学书写进行解读,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关键词】 城乡空间 底层经验 私人化写作 范雨素

2017年4月24日,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推出湖北襄阳的育儿嫂范雨素的自传性文章《我是范雨素》,瞬间刷爆整个朋友圈,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突破了10万的阅读量。一时关于“范雨素是谁”“皮村文学”“底层书写”等话题的讨论开始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不仅如此,全国数十家媒体开始纷纷涌向皮村,赶赴到范雨素的老家湖北襄阳进行采访。范雨素将自己突如其来的“走红”戏称为是一场“沙尘暴”。——这在网络信息时代并非孤例,然而能有“不为沙尘暴摇摆”的笃定却并非易事。笔者于2017年5月31日通过“微信搜索”,以“范雨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显示有39 772条内容。“底层写作”在今天看来,早已不再是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范雨素及其文学创作的“走红”,再次将底层生活经验真实又鲜活地呈现于大众面前,她那富于情感性的自传书写,一方面引发了读者对于范雨素人生遭际的同情和关注,另一方面则深刻地揭示出当代中国城乡一体化变革过程中底层群体的生命形态,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无怪乎有论者指出,“范雨素的社会学意义大于文学意义”[2]。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范雨素及其文学创作进行解读,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本文的写作主要聚焦于范雨素的创作,从城乡空间、底层经验与私人化写作三个视角,对其文学写作的空间意蕴进行深入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