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母亲教育研究成果,是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便出版《家庭教育》一书,论及父母尤其母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8]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也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9]近年来母亲教育研究已经有所开展,表1仅为部分代表作。
表1 近年来母亲教育研究部分专著统计

续表:

其中《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本着婴幼儿、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极力强调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推广母亲教育观念,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和实践策略。该书在社会上反响巨大,截至目前已先后出版四个版本,曾荣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并被全国妇联作为推荐书目。表1所列著作,均以通俗语言,或者汇集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或者以亲身教子的经验体会,剖析当前母亲教育的误区,阐释母亲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强化母亲角色的责任与作用,受到社会大众欢迎,成为优质畅销图书。国外母亲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其成果多将母亲教育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如德国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2009年中译本)、日本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2009年中译本)、意大利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2011年中译本)。美国华裔女教授蔡美儿教育女儿亲身经历的家庭教育著作《虎妈战歌》一度引起中美教育界及社会的轰动。上述畅销著作极大地推动了母亲教育的社会推广,其中所透射出的母亲教育理念、原则、方法等,对于高校开展母亲教育同样适用。母亲教育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近年来也陆续出现,多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切入,重点分析母亲素养、人格、教养行为等因素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调研当前母亲教育现状的某些侧面等。
此外,美国学者白馥兰的《技术与性别——晚清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2010年中译本)、曼素恩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2004年中译本)、李国彤的《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2014)、衣若蘭的《史学与性别:〈明史·列女传〉与明代女性史之建构》(2011)、柯小菁的《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及实践(1900—1937)》(2011)等著作则论及了明清的母道和近代的新母亲建构。以上有关母亲教育的理论化分析对于高校母亲教育的开展将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