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处理类似雷事件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二)台湾处理类似雷事件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台湾成功推动双性化人格的养成,源于对类似雷事件等的反思。据2000年6月1日《中时晚报》报道:叶永志“从小就有非常女性化的特质,烹调、女红、打毛线、折纸、扫地、洗衣或帮客人洗头,……样样行,爸爸妈妈很能接受这个事实,很疼爱他;村人们也称他很贤惠,是个好孩子,一点都不排斥他”。“从初中起就严重遭受同学歧视!男同学们笑他像女生,很恶心,有的人还会动手打他,甚至还会趁他上厕所的时候,大家联合起来脱他的裤子,想看看他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吓得永志不敢在正常下课时间上厕所,只能趁着上课时间独自一个人再来。”“好几次,叶永志害怕被同学打,不敢上学,偷偷留字条向爸爸妈妈诉苦。叶妈妈曾向校方反应,但学校并没有及时处理这个问题。”“今年四月二十日上午,叶永志利用第四堂课下课前五分钟征求老师同意后奔向厕所,但就此一去不回;下课后,同学发现他躺卧在血泊中,左后脑勺有明显的撞伤……”该事曾引发热议。如cherry在《谈玫瑰少年叶永志之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校方长久以来并未发现校园内的霸凌事件,即便有所听闻也将过错归咎于叶永志的‘娘娘腔’。若学生的受教权、人权与其生理需求因为其性别特质而遭受不平等对待,我们如何期许学校教育教会孩子们平等与尊重?若性别的尊重无法在强调平等受教权的九年教育体系内被重视,年轻一辈的无数孩童该如何面对不同人种、族群、宗教、职业与性倾向的社会差异?”(cherry,2010年5月17日)后借叶事件等的推动,“由于学校是实施性别平等的最佳场所,同时,‘九年一贯’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具可塑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健康与体育领域暂行课程纲要(草案)”中,对中学三年级学生明确要求,“学习双性化(刚柔并济)的性别角色,并应用于家庭、学校与职场”。(李方强/郑寒芳,2002:117)2003年4月颁布“中小学课程纲要”中的“课程目标”:(1)了解性别角色发展的多样化与差异性。(2)了解自己的成长与生涯规划,可以突破两性的社会期待与限制。……(4)消除性别歧视与偏见,尊重社会多元化现象。(5)主动寻求社会资源及支持系统,建立两性平权之社会。(6)建构两性和谐、尊重、平等的互动模式等。2004年6月25日《性别平等教育法》生效,这样“性别平等教育被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之中,并以法律形式纳入法制化轨道”,既“凝结着性别研究学者的智慧,包含着妇女组织的心血,当然更离不开政策制定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要让花季少女雷梦佳的悲剧不再,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全社会要认识到“双性化”是有其生理、心理学基础;是伴随着智能化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男女平权舆论的渲染和相应性别制度的贯彻,催生滋养着的一种理想性别角色模式,加上现实的“双性化”教育举措等,说明“双性化”应有的地位应得到认可,“双性化”教育应被重视。但正因“双性化”气质是顺应时代进步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要人人在短时期达到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个体性别气质的形成是受许多条件局限的。从“双性化”雷梦佳一直受打击排挤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气质还是很有市场的。在社会还没发展到为所有人的发展消除种种局限前,倡导大家对“双性化”人格的认可,并非否定现实广泛存在、也成就过许多人的,对传统男性、女性气质有所发展的单性化性别气质。但社会性别的视野远不只局限于可见的男女两性,由此我们可拓宽视野,倡导性别气质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