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讨论

农村贫困中学女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汪小琴 许爱珠 张建灿 熊红星[1]

【摘 要】 目的:探讨农村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农村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对江西、云南、陕西农村690名中学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富裕女生差,贫困女生和富裕女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应对方式上,初二贫困女生在幻想和合理化方面得分高于初二富裕女生(P值均<0.05),而高二贫困女生和高二富裕女生比较在逃避一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贫困女生更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尤其在“自责”“逃避”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应对方式各维度中,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和自责均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t值分别为-3.59,2.10,2.30,7.92,P<0.05或 P<0.01)。自责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中最为显著,解释量达21%。在本研究的众多家庭与社会背景因素中,只有贫困度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t=2.96,P<0.01)。结论:贫困是女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关注农村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她们采用积极的求助方式,对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精神卫生 适应 心理学 回归分析 学生 农村人口

贫困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倍受社会各界及教育部门的关注,而农村贫困女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学者较多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认为贫困女生在经济、地区发展、学校条件、家庭环境以及性别上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傅金芝等认为,贫困地区女生在认识能力、智力方面都低于男生。农村贫困女生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文化水平较低,内心冲突较多,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且应对困难的方式简单,解决问题易走极端,采用自助的方式较少,这也影响其独立自主和成才。

因此,研究农村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及面对困难和压力所采用的应对方式的类型和趋向性,对于指导农村贫困女生如何面对困难,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班级为抽样单位,从江西、云南、陕西的农村中学随机抽取初二和高二年级女生共计821名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信息缺失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90份,有效回收率为84.04%。初二、高二两个年级女生已经基本适应学习环境,也无沉重的升学压力,因此其心理健康情况更具代表性。其中云南曲靖115名,陕西商南90名,江西485名(赣州120名、萍乡29名、兴国78名、宜黄98名、平川53名、中港124名、南昌郊区83名)。初二女生平均年龄为13岁,高二女生平均年龄为16岁。

(二)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所用问卷如下。

1.自编问卷

内容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个人的幸福感、焦虑体验、是否自信、认为改变命运的手段以及有痛苦或烦恼时的倾诉对象等。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每项症状按1~5级评分,分别为无、轻微、中度、相当重、很严重,以各因子得分来评定有无自觉症状及严重程度。王极盛等于1999年对SCL-90量表进行分析,信、效度较好,并建立了SCL-90中学生常模。

3.应付方式

问卷由肖计划修订,共62个条目。包括6个分量表,分别是解决问题(12题)、自责(10题)、求助(10题)、幻想(10题)、退避(10题)、合理化(10题)。“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为成熟型(X1)归为积极应付方式,“自责”“退避”“幻想”为不成熟型(X2),“合理化”为混合型(X3),归为消极应付方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测试,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量表的每个项目做出独立评定。

(三)统计方法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2009年的扶贫标准,贫困线由2007年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至1 067元,将该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把人均5 000元以上作为比较富裕组。从调查数据中抽出比较贫困的女生150名,比较富裕的女生164名作为研究比较的对象。问卷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二、结果

(一)自编问卷调查结果

690名农村女生中,感到不幸福或非常不幸福的154人(22.3%)。焦虑的36人(52.3%),比较焦虑或有严重焦虑的77人(11.2%)。对自己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的89人(12.9%)。想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命运的571人(82.8%),打工赚钱61人(8.8%),想嫁个有钱人的30人(4.3%),只要能赚钱干什么都行的有28人(4.1%)。有痛苦和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有120人(17.4%),向同学倾诉的有 292人(42.3%),向教师倾诉的有 14人(2.0%),自我调节的有262人(38.0%),向社会机构求助的只有2人(0.3%)。

(二)贫困女生和富裕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体来说,贫困女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得分高于富裕女生。见表1。

表1 贫困女生与富裕女生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x±s)

img

注:贫困女生与富裕女生比较,*P<0.05,**P<0.01。

(三)贫困女生与富裕女生应对方式比较

初二贫困女生和初二富裕女生比较在幻想和合理化方面得分较高(P值均<0.05),而高二贫困女生和高二富裕女生比较仅在逃避得分较高(P<0.05)。见表2。

表2 贫困女生与富裕女生应付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img±s)

img

注:贫困女生与富裕女生比较,*P<0.05。

(四)农村女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农村女生除了SCL-90各因子与求助,躯体化、恐怖、偏执与解决问题,幻想与躯体化之外,其余各因子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农村女生SCL-90因子与行为应对方式因子的相关系数(r值)

img

注:*P<0.05,**P<0.01。

(五)农村女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在控制家庭背景(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和谐度、家庭完整度、与父母离居、父母关心度)、社会文化背景(同伴关系和与教师的关系)和贫困度(家庭人均收入)基础上,以SCL-90总分为效标变量,以应对方式问卷各因子分为预测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见表4。

表4 贫困女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img

续表:

img

注:*P<0.05,**P<0.01。

在第一步回归中,所有控制变量对SCL-90总分的解释变异量为9%(F=2.97,P=0.001)。在所有的控制变量中,收入越高和同伴关系越好,SCL-90总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t值分别为2.41,2.05,P值均<0.05)。在应对方式各维度进入方程后,对SCL-90总分的解释的变异量增加36%(F=15.19,P<0.01)应对方式各维度中,解决问题、合理化、幻想和自责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t值分别为-3.59,2.10,2.30,7.92,P值均<0.01)。自责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中最为显著,解释量达21%。在所有的控制变量中,只有人均收入仍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t=2.96,P<0.01),解释量达2%。说明贫困比父母职业、学历、家庭和谐、家庭完整度、父母关心、同伴关系和与教师的关系等因素更能预测女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讨论

本研究表明,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初二贫困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高二比较,存在的问题更多。因此,尤其是要关注低年级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这与张万军等研究结论不一致。初中贫困女生对贫困与富裕的差异及其影响尚难以接受,心理不平衡问题突出,而且初中正值青春期开始,心理问题较多,加之受贫困的影响,可能出现较多心理问题;而高中的女生随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性认识的加强,逐步接受了家庭经济状况的现实,并慢慢学习面对这种现实,心理不平衡有所减少。但从总体上来说,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富裕女生差,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多。

有研究表明,消极应对对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本项调查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贫困女生更多的选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逃避、幻想、压抑,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情绪调节用得较少,与闫志英研究调查结果不太一致。贫困女生面对痛苦和烦恼,更多的是靠自我调节(38.0%),向同学倾诉(42.3%),这反映出她们的求助模式处于不完善、不理想状态。国内外多项研究报告表明,个体在高度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普通人的2倍。积极有效、直接面对问题的应对方式往往有助于解决问题,而消极或者回避问题的方式则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贫困女生如果长期较多地采用逃避和压抑的应对方式,会使其成年后遇到困难和痛苦较易放弃努力,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外界的不可控制,进而逃避现实,对前途悲观失望。

在贫困女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中表明,自责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最为显著。廖全明等的分析结果也表明,自责和求助是影响心理健康最主要的应对方式因素。女生自责性越高,心理症状自评的严重程度越高,越可能把贫困等各种处境不利因素归为自身,于是对自己产生不满情绪并自责。而这种自责会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识别自责和自责的原因,有利于对贫困女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研究还发现,求助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所以让其学会求助也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

在女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中还表明,贫困比父母职业、学历、家庭和谐、家庭完整度、父母关心、同伴关系和与教师的关系等因素更能预测贫困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与肖汉仕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经济上的困难对于女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个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高润.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对陕西部分地区贫困女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2]傅金芝,符明弘.贫困地区女童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2,3(6):6-10.

[3]林茜彬.浅论农村女童的教育权利与性别平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S2):169-170.

[4]杨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1(5):149-153.

[5]张少宁,马鸿昌,陈艳娜.解读西部农村女童教育的障碍性因素[J].甘肃农业,2006(5):73.

[6]张国栋.民族地区农村女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137-139.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09-115.

[8]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9]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10]肖计划,向孟泽,朱昌明.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年龄、性别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00-102.

[11]张万军,李杰,冯晓明,等.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家庭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5-7.

[12]答会明.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2-293.

[13]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14]ANDREWSG,TENNANT C,HEWSON D M,et al.Life event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JNew Ment Dis,1978,166(5):307-406.

[15]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16]廖全明,谢玉兰.贫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2-113.

[17]肖汉仕,苏林雁.湖南省部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57-858.

[18]孟德洋.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9]杜志丽,贺思辉.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及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45-146.

[20]陈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37-639.


[1]汪小琴,女,江西宜黄人,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许爱珠,女,南昌大学教授,江西省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建灿,南昌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熊红星,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此文为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发表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