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并思考具有辩证价值的论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确定,同时选出若干小组,小组内进行分工,选手准备相关材料,包括己方论辩材料、反驳对方的论辩材料,每小组四位选手。
(2)确定辩题: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哪个更重要?
正方辩题:独立学习更重要。
反方辩题:合作学习更重要。
2.展开辩论
正方一辩: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反方一辩: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对方辩友可能还没搞清楚这个定义就给我们乱扣帽子,咱们可是为了共同的任务,分工互助学习,并且咱们还有更大伟大的意义,那就是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可谓标本兼治,而对方辩友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学习方式是不是显得太过自私。
正方二辩: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反方二辩:所谓集体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每个人的反映应该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看起来像是独立思考,然而这种独立思考却是一个人的看法,它往往是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如果用这种想法去做事情就可能太过极端,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果合作学习,合作思考,情况就会大大改变,几个人在一起商量和思考,综合多种看法,就会用一个比较全面和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这种途径解决的问题,肯定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经得在座各位同学的考验,大家说是不是?
3.教官总结
经过激烈的辩论,双方都对自己的辩题进行了阐述,双方都就自己的辩题进行了充分的展开,教官认为正方的理由更为充分,独立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独立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没有独立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课堂上的独立性学习并非独行其是,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能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发进行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灌输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