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过程
2025年10月13日
实施过程
1.案例分析
(1)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共计几十万的各种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2)福建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徐某用19名大学生信息在多个平台借贷约70万元后失联。
(3)大三学生小杨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为了购买装备、充游戏币,三天内他不知不觉就消费了800元,小杨便想起了校门口的借贷“小广告”,对方要求他提供学信网登录截图及辅导员和家长的手机号码,签了一份类似借款的协议后,就借到了800元。一周后,小杨便开始接到借贷平台的催款电话。“借钱时没搞明白‘一周10个点’是什么意思,他们还骗说还不上可分期还,我当时快崩溃了,哪有钱还。”小杨说,此时他才弄明白,“10个点”即一周利息10%,更可恶的是,第二周再不还,就会利滚利。“那时每天都会接到催债电话,对方还威胁,一周内再不还就打电话给辅导员和家长,找他们要钱。”小杨说,受不了这种惊吓,他只好向父母老实交代,立即把钱还了。
2.校园贷是如何“套牢”大学生的?
第一步:金融平台以诱人的提成吸引招聘学生干部帮其地推。
第二步:部分网贷只需学生证即可办理,无须视频网签。
第三步:鼓励学生借款超前消费,甚至推出学生分期购物节。
3.总结:远离校园贷
通过互联网的借贷途径越来越多,校园里也存在着众多的如“分期乐”“名校贷”“帮学贷”等“校园贷”的小广告。整体看,校园贷利率比较高,部分平台存在风险提示不够充分、把关审核不够严格等问题,甚至打着政策的擦边球暗设消费陷阱,让校园贷严重变味,成了高利贷、夺命贷。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校园贷”的诱惑,认清提前消费的利与弊,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