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社会资源

(二)本土社会资源

1.地方戏曲——马鸣阳戏

梓潼厚重的文昌文化催生、繁衍了大量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马鸣阳戏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看戏,很难看到戴着古老面具的演出了,但阳戏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阳戏面具是集雕刻、绘画、工艺、装饰、造型于一身的杰作,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阳戏以当地方言为基础,以端公腔为基调,伴奏器乐主要是打击乐,道具则包括木偶和面具两个部分。

我们将阳戏引入到课程中,以阳戏的面具和打击乐器作为切入点,带领幼儿走近马鸣阳戏。从认识面具开始,我们找到了马鸣阳戏的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4岁的张治满医生,他本人经常参加阳戏的演出,他给我们介绍阳戏的面具、服装道具及角色等,我们将其代表性作品带回,从而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阳戏面具的色彩搭配和人物性格的关联,并结合川剧和京剧脸谱的特点在纸上、蛋糕盘上、石头上进行手工绘画,手工粘贴,制作胡须、毛球等戏曲用品。老师们还开动脑筋,将脸谱和拼图游戏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完成戏曲脸谱的拼接,在认识戏曲脸谱的同时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我们还组织小朋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奶粉桶制作大鼓、用瓶盖和铁丝制作串铃、用易拉罐制作沙锤等。将高深的戏曲艺术简化、创新,大大提高了幼儿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艺术瑰宝的崇敬之情。

2.特色食品制作

梓潼有很多驰名中外的土特产,其中“梓潼三绝”曾被“舌尖上的中国”多次报道。梓潼三绝是指:梓潼片粉、梓潼酥饼、梓潼镶碗。除此之外更有黎雅盐包蛋、许州凉粉特色食品,让人回味无穷。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特产并亲自参与特色食品的制作过程,会带给他们无尽的自豪感,同时巩固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在扮演中掌握基本技能。

首先,探寻特色食品正规制作工艺。先组织教师进入梓潼县酥饼厂的加工坊,详细观摩、了解酥饼制作的整个流程,学习制作中的主要动作,如搓、扯、包、揉、擀、切、团、压、撒等,再带领个别幼儿及家长参观酥饼厂,了解梓潼特色食品的加工及制作过程,回园后与幼儿一起组建我园的“梓潼酥饼加工坊”,并邀请专业的师傅来我园实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帮助。

其次,与幼儿实际情况相结合,对食品制作工艺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孩子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动作调整,去粗取精,保留精髓动作,掌握核心技能技巧。孩子们对自己动手制作食品很感兴趣,对他们来说,能亲手制作一样食品,是很骄傲、很自豪的事,这和买到的食品有天壤之别。现在大班的大多数孩子都能自己制作酥饼、玉米饼了,还能做出几种不同的味道呢,有椒盐味、蛋奶味、水果味等。

有的动作需要简化,有的却需要增加难度。在黎雅盐包蛋的活动区,我们制定的计划是发展幼儿剥蛋壳、切蛋、剥蒜、捣蒜、切葱、放各种调味品等动作的,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我们发觉这些动作对孩子们来说太简单了,简单乏味的动作会让孩子们失去兴趣。于是老师们又去学习了盐蛋、包蛋的制作方法,并选取了废旧材料代替“蛋”,让幼儿试着制作,练习包、裹、团、拧、系等动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孩子们又积极地投入挑战了。

再次,在特色食品制作中,增强卫生、安全常识。食品卫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自从特色小吃进入我园后,我们更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管理和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严把食品采购关、认真清洗各种器具并定期消毒,教育幼儿不留长指甲,操作前认真清洁双手、按要求着装,操作中遵守活动规则,不乱扔、不乱放,活动后,有序整理物品,清洁双手,并整理衣物。

3.走进菜市场

我们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菜市场,我们组织孩子走出去,去菜市场看一看,了解不同种类、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蔬菜,学着自己买菜,回家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盛菜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家务劳动,更加热爱生活,也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促进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如择、洗、切、炒、拧、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