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章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是幼儿过渡到小学的起始阶段,在对幼儿进行访谈和绘画作品分析后,本文发现目前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幼儿过早接触小学知识,对小学产生畏难、抗拒情绪

从大班幼儿访谈记录和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目前幼儿园仍存在“小学化”倾向严重的问题,即以小学的方式教给幼儿小学的内容。幼儿园的“小学化”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种。显性表面指幼儿端坐静听,教师不断讲解知识。隐形指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幼儿园里,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大班,几乎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小学化”现象。除了进行小学式的分科教学以外,这种现象还体现在超额编班,使用的教材、教辅资料枯燥、文字居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少等问题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各年龄段班级人数一般为: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混合班30人。但实际上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都存在超额编班的问题,人数一多,师资力量、硬件条件有限,就必然导致趋向于小学的课桌式集中学习等“小学化”现象发生。《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中明确提出“全日制儿童每日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寄宿制儿童不少于3小时”,但实际上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安排几乎都没有达标,户外运动时间被挤占用来进行拼音、英语等知识性教学。这些问题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抹杀其创造力、想象力,同时也给幼小衔接工作造成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其实幼小衔接不仅有知识性衔接,还有学习能力、生活习惯、规则意识等非智力因素衔接。但目前我国幼儿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都过度重视知识性衔接,忽略了对幼儿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关注,以至于使幼儿不能对小学形成正确的认知,相反还会产生抗拒的消极情绪。

2.幼儿认识小学的方式单一、流于形式

幼儿对小学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幼儿园的引导。而目前幼儿园能给予幼儿对小学的认知的引导方式非常单一且流于表面。比如某幼儿园与当地小学联合举办的“小学一日体验”,幼儿对于参观小学是非常兴奋的,他们内心憧憬向往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上学的地方,但是“一日体验”前教师没有进行铺垫,体验中带队教师没有进行介绍与引导,体验后教师更没有与幼儿一起进行总结与探讨。这种体验节奏快,时间短,幼儿只是被直观性的校园环境所吸引,过程中可能会对小学产生一些疑惑与不解,教师没有对此进行预设,没有注意观察幼儿的反映,更没有引导幼儿去更好地理解小学生活。这就导致整个体验过程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