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存在的问题

(二)小学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除开幼儿园,小学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但通过调查,本文得出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缺乏与幼儿园的过渡与衔接。

课程设置是学校依照教育大纲对各类课程的编排与设立,幼儿园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明确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幼儿园的课程多以主题形式展开,更具整合性,可能一场主题活动会囊括多种领域知识。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的课程目的性更强,分类更明显,且更显强制性与规范性。小学课程依照教育部规定的教育大纲和教材进行编制,知识难度猛然加大,知识量骤然增多,与幼儿园的教材、教育目的都发生了断节现象。没有课程和教材能够与幼儿园紧密关联、自然过渡。

首先是分科教学不利于幼儿园孩子顺利过渡。小学以分科教学为主,课程按照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体育等进行分类,部分课程一天会多次出现,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材,固定的上课时间,一般为30~40分钟,除此之外,户外活动时间几乎只有早操、课间操以及体育课。因此,当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时,必然会对以分科教学为主的小学课程产生一定的适应困难。

其次是小学师生关系过于严肃,儿童产生畏惧心理。在访谈中可以看到儿童多次提及小学教师很严格,不完成作业要罚站甚至放学后会留校,而幼儿园里的老师很温柔。幼儿园里的班级普遍为两教一保,也就是说一个班三十多名儿童会配备有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相对而言,老师能照顾到的儿童更多也更为全面。同样,由于幼儿年龄小等特点,教师会更为活泼有趣。同时,由于幼儿园没有学业压力,课程多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展开,因此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相对来说更为平等融洽。而在小学,由于学习环境、学习任务、课程设置产生新的客观要求,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增多,儿童的学业任务更为繁重,教师的工资也直接与儿童的成绩挂钩,因此教师的压力更大,与儿童的地位划分较为明显,对待儿童的方式也更为苛责。与幼儿园教师相比,小学教师侧重于对知识层面的了解,更加注重课堂纪律等,不能全面客观分析孩子的发展水平,较少关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会导致儿童对师生关系的焦虑与不适应,情况严重的幼儿还会对小学产生抵触情绪。

再次是儿童对小学新环境的适应未能引起重视。入学以后,小学一年级学生立马就会接受与幼儿园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与方式。通过访谈和绘画,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幼儿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但是小学对幼儿心理的关注度较弱,小学一年级没有一系列针对幼小衔接的适应方案,如主题活动、游戏、对家长的再教育等等。小学的学习方式与学业评价方式让很多幼儿感觉压力很大,而对部分儿童反映出来的不适应问题学校和教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忽略了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