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旨在让幼儿能够顺利平稳地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而幼儿园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着“上”的角色,是幼小衔接的起始阶段。因此,幼儿园应该首先肩负起责任。
1.培养幼儿全面适应小学的能力,更具针对性、连续性、整体性
幼儿适应小学的能力不应简单地概括为学习能力,应包括:身体和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基础知识的准备、基本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等。幼儿园应从幼儿角度出发,认识到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差异。因此,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应该从全方位、多角度入手,对幼儿制定综合全面的幼小衔接教育目的和方式,为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创立良好的氛围。这个工作不应该仅仅落在大班,也不应该仅仅在入小学前的一学期仓促进行。幼小衔接应该覆盖整个幼儿群体,从小班开始就可以培养其好奇、快乐等健康心态,从生活小事鼓励其独立,培养其多看多问多想的意志品格;中班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力,增多合作游戏机会,鼓励幼儿进行自主尝试;到大班应该从各个方面为其创设丰富的情景。例如,在园所内可以设置“小学体验角”,模仿小学的环境、上课规矩、授课方式等让幼儿进行“娃娃家”,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小学,在快乐中感知小学。
幼小衔接不是割裂、分化的,它应该是一种持续性、整体性的过渡。因此,幼儿园还可以与小学做好对接,定期邀请一年级的哥哥姐姐到幼儿园做客,让他们讲讲小学发生的有趣的事,让他们回答幼儿对小学的疑问,让榜样的力量凸显,使幼儿看到上了小学后的哥哥姐姐们是多么能干,从而促进其内心对小学的积极向往。除此之外,幼儿园老师也应该与小学形成双向互动,到小学观摩学习,了解真实的小学生活、认识小学的学习目标、感知小学的教学过程,与小学老师就幼小衔接问题展开研讨,获得儿童在两个学习阶段最真实的状态。
2.尊重幼儿主动权和话语权,摒弃“小学化”
从本文的绘画作品和访谈分析中可以看到,幼儿对小学的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期望,他们希望在小学能够学到各种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希望在小学能够有更多户外活动的时间,也希望在小学能够交到很多新朋友。而当前大多数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自身利益的需要,将幼小衔接工作粗暴地理解为“小学的预备工作”,提早用小学枯燥的讲授法对幼儿进行教学,减少了游戏、活动等真正符合儿童天性的形式。同时,幼儿园将重点放在了小学知识的预备学习中,拼音、九九乘法表、加减乘除、英文对话等小学内容进入幼儿视野,幼儿每天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学习这些内容和完成“作业”,幼儿提早便开始进入小学的“负担”生活。
儿童的成长不应当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更应当是满足儿童内心发展需求,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儿童成长的目标和手段之一。换言之,我们可以借助知识的学习,让善良、智慧、爱充盈于幼儿内心,使其身心得到放松和自然发展,使其解放,从而唤醒其内在对发展的需求。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又脆弱的,对其内心的呵护和引导才应该作为幼小阶段教育追求的目标。
3.尊重幼儿天性,促进儿童精神发展
儿童是复杂且独立的个体,我国学者李晓雯曾基于儿童天性对幼小衔接进行过研究,她认为儿童天性包括儿童的食性、好群性、奋斗性、竞争性、求知性、恐惧性、同情心,从社会性维度上看儿童便是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人。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儿童精神”,认为儿童所具有的例如想象性、自我中心等一些先天特征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特有的认知、意志和情感特征,例如探究性、脆弱性、依附性等。
游戏和活动是幼儿接受教育的最好形式,我们应该看到幼儿天生具有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等天性,纵然小学相比幼儿园更具规则性,但幼儿园也不能将幼小衔接工作流于如此表面。幼儿园应认识、理解幼儿的天性,给其缓冲时间,允许其逐渐接受规则,给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幼儿本身具有同情心、善良等美好品质,幼儿园应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儿童的积极行为,让其内心洋溢着对学习的向往和憧憬。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培养自律等积极品格,让其逐步独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