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玩法上下功夫,创设新玩法让自制体育器械“活”起来
1.一物多玩,尽玩具材料之用
在户外活动中,没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即使一种多功能的玩具,幼儿也将很快对其失去兴趣,玩具的价值也就发挥不出来。为此,教师应该引导探索,让幼儿一物多玩。教师在教会了幼儿某一体育器材的基本玩法后,引导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器材的多种玩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一人一物阶段,比如沙包、球、圈等。幼儿一人一个自主玩耍。
第二步:两人或多人使用一种材料的阶段,开始初步一物多玩。教师最初做必要的示范,如把多个筒连接成一条直线,开展让孩子们越过障碍的活动,并逐渐让他们模仿、学习、创造,变换筒的摆放方法。
第三步:榜样示范,幼儿在互相学习中创造出新的玩法。如当大部分孩子都在用筒摆成直线练习跳时,有的幼儿将筒摆成两排直线利用其练习走平衡木。教师立即请其他幼儿学习他的经验,并让全体幼儿思考还能怎么玩。得到老师鼓励的幼儿情绪很高,其他幼儿也会产生创造热情。
第四步:经验迁移,将沙包、球、呼啦圈、纸棒等材料,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玩法来。
在引导幼儿一物多玩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参与活动,并用语言、行为等多种方法保护与激励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在丰富的、充满趣味的游戏中,发展了幼儿的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基本动作的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次,锻炼幼儿的心理机能,在有难度的活动中,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合作、共同闯关。锻炼他们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敢于挑战的品质。再次,教师充分利用趣味体育区域活动的优势,打破班级、年龄界限,拓宽不同群体幼儿之间的交往,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合作、协商、互助、谦让、交流的机会。最后,教师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再创造。幼儿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适合挑战性的游戏。大胆鼓励和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智慧,探索玩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2.资源共享、经验交流
一个老师或一个组都不可能一次就把所有类别的器械做完,所以资源共享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幼儿园应该建立一个长期计划,让老师们相互之间随时随地进行方法探讨、经验交流,玩转自制体育器械。
3.开展混龄区户外活动,增加合作机会
开展大带小分区混龄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能扩大幼儿的合作面,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我们尝试在开展混龄幼儿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指定范围内的分区混龄体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合作的群体环境,能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尝试中我们发现在有组织的大带小、大带中的混龄体育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往从一对一交往,过渡到组对组的交往,在活动中孩子们既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又体验到了交往合作的乐趣。
4.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如:音乐、故事、创设情境等
比如我曾用废旧床单、窗帘做了一套教具,为了更多发挥它的用途,我在幼儿和我的头上贴上地鼠图片,让小朋友当小地鼠,我当地鼠妈妈带小地鼠到游乐园玩。通过四种不同难度的游戏(跳房子、钻隧道、投投乐、打地鼠)发展幼儿走、跑、跳、投掷、钻、爬、蹲等基本动作,以及幼儿敏捷的反应力,体验同伴间协作游戏的快乐。同时配以欢快的音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幼儿努力挑战不同难度的游戏。在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勇敢、自信的良好个性品质,即使是一些个性内向的孩子也很努力地学习着,并且在最后体验到了快乐成功感。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我们都知道重在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让孩子们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了多种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整节课集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孩子们在富有创意地“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5.积极鼓励,让幼儿参与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活动中,我们应更多地承担“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倾听幼儿的想法、创意,欣赏、支持幼儿的探索、表达,对幼儿每一个创意都表现出倾听、微笑和接纳的态度,欣赏他们,注重他们自主能力、创造力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创意。活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创造。同时,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玩法、自己的创造展示出来,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得到发展,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创造活动的乐趣。而且,还可让幼儿在评价活动中互相观赏,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享乐,在交流中激发灵感,产生新的创造。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爱学习肯钻研的有心人,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使用自制体育器械的情况,同时多与同事交流探讨,及时调整组织策略,让自制体育器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薛春霞.创设并利用环境提高户外活动质量[J].学前教育,1998(3).
[2]许娟.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投放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