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聚分韵略》是日本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流行的一本汉字韵书。该书由虎关师炼(1278—1346)编纂,嘉元四年(1306)成书,共五卷。体裁为韵书,共记录了约8 000个汉字。这些汉字共分为一百一十三韵(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六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三十三韵,入声十九韵),每个字下进行了简单注释。如:

東,春方  虹,崠也  凍,︱凌  潼,︱関  蝀,螮︱

《聚分韵略》是一本很实用的字典,是为日本人写汉诗时查找汉字的韵、四声以及字义而编写的。它是日本首部刻板印刷的韵书,因其使用方便,读者较多,所以从日本的中世(1182—1614)到近世(1586—1911)[1]的几百年间多次再版、改版,在全国发行。此后编纂的《下学集》[2]《节用集》[3]《温故知新书》[4]等字典也受到这部字典的启示和影响。《聚分韵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每个韵下根据汉字的意思又进行了分类,使检字更方便。这些分类共有12项,分别为“乾坤”“时候”等。

中日两国学者均对《聚分韵略》进行过研究。中国的几位学者在介绍日本古辞书时,曾提及《聚分韵略》(严绍璗(2007)、谢婵娟(1981)、陆尊梧(1986)、赵启民和魏克智(1987)[5]),但鲜有从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角度对其进行详尽深入研究的。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颇丰,既有从辞书学角度对其成书年代、特点、历史地位进行介绍的(高桥忠彦,高桥久子(2006)、西崎亨(1995)[6]),也有从音韵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川濑一马(1986)、奥村三雄(1973)[7])。川濑一马在《增订 古辞书的研究》[8](1986)中简略论述了《聚分韵略》与日本《海藏略韵》的关系、与韩国《三韵通考》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考证刊记内容、跋文等对《聚分韵略》的各个版本进行了总括性研究。奥村三雄(1973)的《聚分韵略之研究──附四种古本影印庆长版总索引》是一本研究《聚分韵略》的专著。奥村在参考川濑一马(1955)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各类版本的内容、性质、差异,与同类韵书的异同点,各版本中汉字左下方附注的日语训读假名的标注时代、意义性质,汉字左右两边附注的日语注音的标注时代、语音性质等进行了详尽叙述。《聚分韵略》中附注在汉字两侧的日语假名基本上是对中国唐宋时期时音的转写,如若仔细梳理韵字两侧所标注的日语假名的语音性质、特点以及所体现的音系,将会对中古汉语的音韵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在书的最后还附上了《聚分韵略》三个版本的影印本(庆长壬子版、文明辛丑版、无刊记原形十行版)以及《略韵》一书。奥村三雄的《聚分韵略之研究》不仅是研究《聚分韵略》的重量级专著,是其后学者研究《聚分韵略》的必读书目,而且因其后附有三种版本的影印本,故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科研价值。

近年来,中国语言学界对日本音韵学界各类研究成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李无未[2005、2012][9]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够更多了解他国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观察、研究古汉语,那么势必会对汉语史、汉语音韵史的研究有所裨益。鉴于国内鲜有就《聚分韵略》进行详细论述的论文,本文将在参考川濑一马、沼本克明[10]、汤泽质幸[11]、奥村三雄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聚分韵略》中编纂者、跋文作者的生平,《聚分韵略》各个版本的基本内容,《聚分韵略》与其他韵书的关系,《聚分韵略》的十二门类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