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美留学经历
林徽因(1904—1955)是近代著名诗人、建筑史学家,也是我国国徽的重要设计者之一。其父林长民青年时代曾两度赴日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林徽因就读于北京的教会学校培华女子中学,并在教会学校里进行了系统的英语学习。1919年,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远渡英国,遍访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柏林、布鲁塞尔等欧洲各地。寓居伦敦期间,在英国家庭教师的教导下她的英语水平更加精进。同年8月,林徽因进入爱丁堡的圣玛丽学院学习,直至随父回国之前结束学习。她和徐志摩的相遇也是在这个时期。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与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在没有告诉徐志摩的情况下,就跟随父亲回国了。1922年10月,得知林徽因突然回国的徐志摩也追随她迅速回国。但同年年底,林徽因与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确定了恋爱关系,并没有接受徐志摩的爱慕之情[31]。
因此,1924年泰戈尔来华时,林徽因已经在英国留学了一年以上,能说地道流利的英语。1924年获得半公费留学资格的林徽因,于同年5月20日在北京与徐志摩、泰戈尔一行人分别后,便立即和未婚夫梁思成一起前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接着又去了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
另一方面,1914年18岁的高良富进入日本女子大学英语系学习,选择英语系的理由是听从母亲的建议:“今后要走上社会,无论如何都必须了解世界,所以先学英语一定会有用的。”[32]1917年从女子大学毕业的高良富,在同年底踏上了去美国的留学之路。1918年2月,高良富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系研究生院深造。巧合的是,1919年,高良富入学哥大的第二年,徐志摩也考入了该大学的经济学系研究生院。但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高良富与徐志摩之间并无交集。1922年,高良富取得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后便回到日本,成为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位取得博士学位的女性知识分子。
因此,从以上人生经历可以推测,在1924年徐志摩访日期间,随行翻译高良富必然使用英语与泰戈尔、徐志摩进行交流。而高良富和徐志摩作为同时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两个非母语者,言语间谈及彼此的欧美背景并得知同为哥伦比亚大学校友的可能性极高。另外,眼前这位精通英语的日本女翻译,或许也能让徐志摩联想起泰戈尔北京之行时同为英语翻译的另一位亚洲女性林徽因。